摘 要: 音乐课程是审美课程,基于初中音乐课时严重不够的情况下,依托音乐“课后作业”的方式,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班级音乐会。“课后作业”、班级音乐会对于每一位参与者的影响极大。初中音乐“课后作业”成为拓展音乐学习方式、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创新音乐学习模式、完善音乐课后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新课题。
关键词:班级音乐会;初中;音乐“课后作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课程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弘扬民族音乐、完善评价机制,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现初中音乐课时每周一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深入了解、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时间远远不够。基于《课标》对中学生音乐学习的要求,基于对初中生的实际能力及表现力评测,音乐教师于2016-2017学年挑选了七年级一个班的学生,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跟踪辅导,并开展班级音乐会的音乐实践活动,取得喜人的效果。
一、有关音乐“课后作业”的形式、内容
课后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但对于音乐学科来说,鲜少见到。在与班主任交流了班级音乐会的事宜之后,音乐教师决定提供四种表演方式的选择,一是独唱或小组唱:学生个人或者自主组成表演小组,选定歌曲进行歌曲编排、动作编排、服装设计等,完成表演;二是器乐表演:可独奏也可二声部、三声部合奏,以自行编排为主,必要时可借助外力;三是音乐知识小讲堂,每个备课组不超过3人,全班不超过三个备课组,备课主题各不相同,需自行完成教案、课件等制作,并在音乐会上进行音乐知识讲析;最后是班级合唱,要求全班每一位同学必须参与,由班级学生选曲,班主任组织日常排练,音乐教师提供技术支持,班级家谊会提供后勤保障等一应事物。
四类作业的设置,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有音乐基础的同学可以选择唱歌、乐器类表演,善于语言表达的同学可以选择音乐小课堂,性格稍内敛的同学也可以在班级合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表演的乐趣。作业布置之后,同学们跃跃欲试,即使平时看似寡言少语的孩子,都在暗暗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展示方式。
二、从班级音乐会活动看学生的变化
1.1有关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变化
在自选歌曲、乐曲进行演唱、演奏时,学生见到不熟悉的音乐符号,甚至遇到音准问题、声部和谐的问题,除了自行查找解决方案以外,音乐教师成了最好的助手。同学们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无论是课后、午休前的十分钟、放学回家的路上,大家讨论的话题皆是与音乐学习有关。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从音乐符号到情绪表达,从被动接受到创新编排,从单一演唱到舞蹈器乐整合,从课室学习延伸到舞台表演,曾经不熟悉的音乐理论知识,被同学们熟悉并理解,甚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习的效果呈现一片良好的局面。
1.2有关准备过程中学生的变化
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无论演唱、演奏、讲述音乐知识中都出现难以征服的困难的情况,同学们主动向老师发出求助信号。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将如何挑选合适自己的歌曲、用怎样的形式进行表演唱、舞台呈现,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学生从单纯的选择自己喜欢听的歌曲,转移至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在音乐知识小课堂的准备中,班主任老师对报名小组学生进行制作PPT的培训及解答,音乐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做音乐知识方面的答疑。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1.3有关活动组织中学生的变化
基于初中生心理体力等方面的考虑,教师与班主任商量后,决定将活动组织的重担交予学生。学生自愿报名,组成活动委员会。对于这部分学生,“课后作业”的内容、形式更为丰富,他们的角色也从表演者提升为组织者。活动委员会竞选出会长,分设节目组、服装组、宣传组、后勤组,班主任担任活动顾问一职,音乐教师担任艺术总监,家谊会并入后勤组承担后勤保卫工作。人员全部到位之后,活动委员会将活动策划以及人员分工表制作完毕,提交全体同学通过后,逐一实施。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当中,与负责场地的老师、与各表演小组的同学、与家谊会的家长们进行了密切的联系此次音乐会对于活动委员会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均有较大的提升。
1.4有关活动结束后“学困生”的变化
学困生,泛指学习成绩不理想,自控能力不佳的学生。对于音乐课堂来说,学困生的概念与前者大相径庭。教师常常发现,被誉为文字学科的学困生,中间不乏热爱运动、热爱艺术的代表,相对于文字学习,他们更中意肢体语言表达和对音律的感受。在音乐课后作业的促进下,在班级音乐会活动中,学生尝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示自己。明显的感觉到,“文字学科的学困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充满魅力的那一面之后,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找到了在班级里的新定位。更有部分同学在与音乐教师、班主任和家长详聊之后,定下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将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作为自己的梦想,从此勇往直前。一个活动,让学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让他们找到了迎接挑战的自信,是这次音乐会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三、从三个方面看初中音乐“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1.1从学生音乐学习方面看初中音乐“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通过音乐“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了被动学习至主动学习的转变,并且对音乐知识、音乐风格等进行了深入学习探讨,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作品分析、音乐情感表达的理解都有长足的进步。音乐“课后作业”,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学习,并做到活学活用的一种极好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态度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从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看初中音乐“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多元的音乐“课后作业”,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学生从音乐中感悟人生,从音乐实践活动中得到自信的力量,对学生行动力、管理力、合作力、审美力、交往力、包容力等方面均有极大的提升,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音乐会的开展,让学生对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会更加懂得了奋斗的意义。
1.3从评价方式方面看初中音乐“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音乐“课后作业”,将学生、班主任、家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努力的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因而,音乐课堂中曾经单一的评价方式,可拓展为音乐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班主任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四种方式,音乐教师评价可从音乐知识学习、表现力、舞台力等方面进行,学生评价可从活动前后调查问卷、心得体会等方面进行,班主任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状态、组织活动效果、家校合作成都等方面进行,家长评价可从学生学习习惯、生活态度、成长效果等方面进行。最后得出的评价结果,可形成文字型、数字型、表格型等全方位评价报告,对于音乐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发展皆有重要意义,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也将开启音乐课堂全新评价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音乐课程是一门审美课程,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一样,通过拓展多元化的音乐“课后作业”,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并且完善评价机制。音乐“课后作业”,对于进一步深入音乐知识、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地、有效的重要意义。对于音乐教学评价标准智能化,对于建立音乐课后评价体系、完善音乐课程建设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1.1,[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吴锐淼主编,2005.5,[D]浙江大学出版社.
[3]《中学音乐教育的创新魅力》:陈向蕊,2016,12.1,[D]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中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管建华,2013,12.1,[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