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典古诗词是文学中的音乐,具有音韵之美,是最适宜诵读的文学样式。而诵读又是语文课的本色,是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诵读教学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学童启蒙所普遍采用的就是诵读,在诵读中代代相传中华经典。诵读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将诵读运用于古诗词学习,是打开感知、领悟古诗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的一个入口。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承经典
1、注重学生对古诗文兴趣的培养
古诗文教学和一般的语文知识不同,古诗文教学在有兴趣的学生眼中充满了吸引力,但在缺乏兴趣的学生眼中,古诗文生涩难懂,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极为重要。
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对网络接触得更多,他们喜欢的是网络上千奇百怪的网络用语,而不是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适当运用网络用语进行教学,比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词是明朝诗人于谦的名句,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结合网络用语,诗人要表达无所畏惧之情,老师就可以用“神马都是浮云”来解释,学生也就能更快地了解诗句的含义,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古诗词也可以这么有趣,对古诗词也就有了兴趣。除了网络用语之外,古诗词可以结合视频、音乐等进行教学,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有与之相配的歌曲,老师通过歌曲进行古诗词教学,也就能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起来兴趣更浓。
2、重视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意境的体会
古诗词教学不等同于简单的背诵与默写,它更需要感受和体会,需要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诗歌意境的发掘和体会。
诗歌是浓缩的艺术,受到韵律和格式的限制,作者在字词的选用上往往是颇费心机。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点睛之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在教学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着意引导学生仔细玩味“钟”“搁”这两个字。让学生体会到,杜甫创作时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3、重视对学生古诗文诵读策略的引导
3.1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3.2 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义、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义、诗意。
如《陋室铭》,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3 实践赛读,沉淀文化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在课堂上诵读诗歌之外,课后也是古诗文诵读的一个阵地。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咏唱经典、传承文化、古诗文朗诵、诗歌诵读”等竞赛,使古诗文诵读的渠道变得多元化、趣味化,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些自由的实践活动中内化知识,沉淀文化,传承经典。
结束语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诵读则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诵读中感受诗词音乐之美,在诵读中渐渐走进诗词的意境,触摸作者的情怀。教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线,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说的:“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若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诵读的古诗词将会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廖芳华.加强积累,让心灵之花灿烂绽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
[2]庄颖.找准切入点,读懂诗情[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