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小学初段利用课堂和日常活动训练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能力的心得

浅析小学初段利用课堂和日常活动训练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能力的心得

作 者:马 凯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518112)

摘   要:唐氏综合症个体语言问题突出,本文结合国内外对于儿童语言发展以及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障碍研究理论发现在现有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并未重视唐氏个体语言问题。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们不能回避此类儿童的语言问题,因此就地取材发掘课堂和班级环境中能够训练唐氏儿童语言的元素,总结出了相关的训练心得,希望在儿童语言发展的晚期赶上末班车,帮助唐氏孩子克服语言问题。
关键词:唐氏综合症(Down Syndrome,DS);非言语沟通能力;“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口语交际教学

唐氏综合症(Down Syndrome,DS,以下唐氏综合症儿童均已DS代替)是小儿染色体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21号染色体的异常,DS个体有一些独特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包括智力低下、语言延迟、中耳病、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异常,以及骨骼、心脏和消化系统缺陷。其中DS患者的语言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1]。
国外对DS语言问题的系统研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研究者们最早注意到了DS个体的非语言能力,非言语沟通能力包括两种能力是非言语请求和非言语陈述,Bates将非言语请求定义为儿童通过使用手势和眼神交流,向成人寻求帮助以达到目标的这样一种能力。小学刚入学时通过学校测试的DS学生中,如果不能和成人进行言语交流的,在今后的学校学习过程中,多数只能在非言语请求方面有一定的进步,而且也主要是对接受性语言例如命令式语言有非言语的手势和眼神交流。其中大部分新入学的DS学生有言语能力,也主要表现为表达能力弱、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晰、与别人讲话比较难以理解。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的阐述中就充分肯定了伦内伯格关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理论的肯定和重视,基于后者的理论研究做出了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如图1所示。
 
从上图看出“语觉敏感度曲线”比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2-12岁)的描述更为详实。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不是呈现水平状态,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时间是8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降到1/2左右,到14岁降到1/10左右,已经进入了儿童语言发展的默契,因此从8-12岁的学龄阶段,他们的语觉敏感度随年龄增加逐年迅速下降。[2]
而特殊学校关于国家培智教育课程标准内的课程并未涵盖DS学生言语训练的相关课程和训练。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对入学期DS儿童语言能力现状,DS儿童的言语发展障碍,以及儿童“语觉敏感度理论”关于学龄期儿童语言训练的最后机会,我们不能忽视小学低年级段DS孩子的言语训练。
面对小学低年级学龄期DS儿童的言语能力表现为非言语请求为主,逐步发展接受性言语能力,少数DS儿童在表达性语言方面有明显进步的状况。培智小学低年级班级主要通过课堂互动交流和课下口语交际两个方面对DS儿童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以我自己所在的小学低年级智障班级为例,全班中有DS儿童4名,其中3人或表达能力弱、吐字不清晰,或发音不正确和含混低沉不连贯。一年级新入学后,班级3位老师集体对这类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制定了两类训练方法:
1、第一类方法——课堂互动交流
鉴于DS学生的接受性语言要好于表达性语言,我们在自己教授的课程中都植入了大量的短语式问题,在教学时请学生来回答,对于发音不清晰的DS学生我们会特别的强调口型和嗓子震动的作用,并要求模仿和重复老师的发音,同时给予图片和物质奖励予以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级里的孩子包块DS儿童都能主动的模仿老师标准的言语发音以及多媒体上的短语,3个DS学生中的一个孩子在最初的唱歌和说话的时候明显没有动员嗓子的功能,老师在要求学生模仿的时候,互相把手放在对方的嗓子上感受发音时的震动,在随后的课堂互动训练中,这个DS学生逐渐开始不在老师提醒下使用自己的嗓子震动来发音了,经常能发出很标准的拼音音调。经过一年的训练我们的DS学生都很喜欢说话,虽然语言还是很简单,而且多数不好辨别,但是主动语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总结了课堂互动交流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课堂初始阶段的点名游戏和互相点名;
2.课堂活动多以点名回答问题和模仿发音为主;
3.一对一口型模仿和嗓子震动发音提示;
4.对于能大声和准确发音的DS儿童给予及时奖励。
2、第二类方法——日常口语交流教学
小学初段的DS儿童在向成人提问题时主要以词语和习得性的短语为主,可以看出DS儿童的语用能力和口语表达都不是很好,在低年级段班级的老师们统一认为日常口语交流以良好的交际习惯和文明礼仪的训练为主。儿童语言发展理论也认为,学龄期儿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更是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因为学龄期儿童在这段时期语言发展处于无意识状态,语言的逻辑架构、语法和的体型都不是很完善,口语交际教学尤其是文明礼仪训练和交际喜欢的养成尤为重要。
首先,班级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营造出良好的文明交际环境,给这类孩子以深刻的印象,DS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习和模仿文明用语,如“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阿姨好,老师好,叔叔好”等。在遇到需要使用文明用语的时候,及时提醒孩子们包括DS儿童和需要交流的人进行口语交流,如“谢谢,不客气”等。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尤其DS儿童已经基本养成了和成人打招呼并正确使用礼貌和文明用语的习惯。
其次,对班级环境进行了分离和组合,在班级的角落里设置了阅读区和建构区,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和DS儿童一对一的游戏和阅读,在活动中老师有目的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在这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帮助DS儿童纠正发音并鼓励大胆说话。
最后,我们借助班级里的多媒体设备给孩子们播放儿歌请学生朗读和背诵,给孩子们播放舞蹈视频,让学生们学唱歌曲并跳舞,多媒体设备的介入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老师可以有目的的播放需要的视频引导DS学生们交流和发言的机会,而且儿歌和舞蹈也是DS儿童比较愿意接受和喜爱的。
经过班级文化和班级环境的精心设计,我们的班级在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上多种多样,DS学生在熟悉了这类环境后,能够很好的习得和使用文明用语以及简单的表达性语言。结合以上的陈述我们总结出了几种比较有效的DS学生语言训练方法:
1.日常文明用语每日反复使用和强化,及时鼓励积极表达的学生;
2.利用功能区里的玩具和图书作为媒介,激发DS学生模仿说话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借助儿歌和歌曲等多媒体方式引导DS儿童朗读和背诵,积极发展儿童的口语能力。
总之,面对小学初段DS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可回避,我们必须抓住儿童语言学习关键的“小尾巴”,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下找寻可以训练DS学生语言的有效办法。我们在自己的班级从教师层面进行了思想的统一,了解DS儿童的语言基线水平,并制定了相应的课堂互动交流和日常口语交际的双线计划,通过在班级授课中增加一对一的机会纠正和强化学生模仿发声,正确读音的能力;改变班级环境,增加对DS学生语言有利的多媒体设备,积极鼓励文明和礼貌用语习惯,在日常环境中锻炼DS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其实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根据DS学生成长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以求长期有效的帮助这类孩子补偿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晨 唐氏综合症个体语言障碍研究综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2013年第31期.
[2]邱娟飞 从儿童语言发展特点谈儿童口语交际教学  教育探索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