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高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作 者:田晓佳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中学 830017)

摘   要:物理是高中理科生必学的一门学科,也是高中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学科,物理中的概念、理论知识、公式、定理等都让学生感觉比较吃力。对于那些在初中阶段建立的基础不牢固的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产生一种厌倦和疲乏的心理,有甚者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的前兆现象。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学困生

前言
如果我们不能够在教学前期不重视这些问题,就容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的更好更轻松,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吃力。显然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那么,针对学困生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呢?这将是笔者接下来所要探讨的内容。
1、高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1.1 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每位学生智力的开发程度各不相同,这使得学生在先天上各方面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但有些学生会觉得吃力,因此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分化,导致学生的成绩各不相同。
其次,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不强,在学困生中普遍存在对物理的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于数学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要知道,物理与数学紧密相关,要想学好物理,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是不够的。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处于劣势,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结果。
最后,学困生往往有着不良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课前从不预习,课上也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及时完成作业和复习,缺少对知识的巩固和总结,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总是置若罔闻。这样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长久下去会使得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上越来越差。
1.2 教师方面的因素
由于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有很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不能及时的发现,而且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与老师主动沟通,因此教师不能及时的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终成为学困生。 当然,教学方法也可能是学困生产生的一个原因,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是学困生存在的另一个原因。
2、改善高中物理学困生的策略分析
2.1 帮助学生重塑自信
自信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动力,对于广大学困生而言,他们最缺乏的恰恰是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首先就要帮助他们重塑自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与学困生进行交流,在教学的时候,多以鼓励为主。考虑到学困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注意运用分层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环节实施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使得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能够体会到成功感,这样对于帮助学困生重塑自信,早日“脱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既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位教师请出来,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手段或者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引入物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千变万化和丰富有趣。
2.3 创新教学方法,弱化物理难度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横在学生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物理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换句话说,如果教师能够突破物理知识的抽象性,使得物理知识变得直观、生动,这样就大大降低物理的思维难度,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化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实物展示法、实验法、多媒体法等,通过这些手段把原本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加工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会大大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
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动量定理”的知识,为了让“动量定理”更加直观,笔者就在课堂上之前先给学生做了一个鸡蛋落地的实验。当笔者把鸡蛋高高举起准备丢到地上时,学生纷纷紧张起来,担心鸡蛋会打碎,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处于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当鸡蛋安然地落下来没有破损时,学生才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在地面上早已经铺上了一层海绵。就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学生明白了看似深奥的“动量定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也是如此的简单直白,这样不仅让抽象的知识不再那么深奥难懂,同时,有趣的实验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动量定理”的学习活动中。
3、结语
总之,我们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道德,我们的良心不允许我们放弃任何一位学困生,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但笔者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我们对学生付出关心、付出真心,学生总会用学习态度和成绩回报我们的。
参考文献
[1]江绍伦.教与学的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庆宪.“多元互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J].内蒙古教育,2003(4).
[3]曾琦.走出误区,走进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问题分析与应对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05(9).
[4]王晓红.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