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鸧鹒哀鸣”之“哀”新解

“鸧鹒哀鸣”之“哀”新解

作 者:安成蓉 张 梅 (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400050)

摘  要: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以悲为美”的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归田赋》中的“鸧鹒哀鸣”的“哀”。《归田赋》中的“仓庚哀鸣”的“哀”不能仅以文字训诂来解读,而可以以音乐美学来解读。鸧鹒哀鸣,虽是哀鸣,但令欣赏者快乐。这样解读,“哀”字就没有阻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流动,反而使归田之人感受到了田园之美。
关键词:鸧鹒哀鸣;以悲为美;音乐美;田园之美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这是张衡的抒情小赋《归田赋》,它一洗汉大赋铺采摛文、虚夸堆砌、润色鸿业的规矩,转为洗练优美、自然清新、感情真挚的风格,是难得的赋作佳篇。张震泽先生说:“此赋是短小明畅的小赋,一洗过去繁重凝滞的大赋旧规,开辟了抒情小赋的新境界,在我国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衡作此赋时,仕不得志,欲归於田 。所以,此赋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脱精神。
此赋的风格及其主旨,各大版本的文学解读基本无甚异议,笔者在解读和教学过程中,每每凝滞于“鸧鹒哀鸣”一句,“哀”字阻碍了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流动。在查阅了一定文献之后,在此提出自己的浅见。
饶星在对张震泽先生《 张衡诗文集校注 》、毕万忱等先生所编《中国历代赋选》、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所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对“鸧鹒哀鸣”的注解进行较详尽的梳理后,认为,这些注解要么对“哀”字付诸阙如,要么是不甚了了,要么与情境不合。因此,饶星考查了李维琦先生《 佛经释词》“ 哀”字条,“哀”只指声音的美好动听。在此基础上,饶星进一步认为“哀”指声音美好动听,并不只限于佛经 ,也用于文学作品中。“据上所述,我们认为与马融同时代的张衡所作<归田赋》中“哀鸣”的“哀”也应当是指声音的美好动听,“仓庚哀鸣”意思是仓庚声音美好动听地呜叫。” 文末,饶星还从古汉语中常见的“反训”之法的角度指出,“哀”训好 、美,指声音的美好动听,与以“乱”为“治”、以“苦”为“快”、以“臭”为“香”、以“徂”为“存”等同类。
饶星无论从文献还是从反训之法来解读“哀”字,都是从文字的角度来解读的,而笔者则尝试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解读。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审美倾向 ——— “以悲为美” 。《乐记?乐本篇》 在论及音乐为物动心感时, 便以哀、乐、喜、怒、敬、爱为序,且将“其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置于六者之首。《韩非子?十过篇》 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晋平公与卫灵公的一次会见中, 灵公令师涓为平公弹奏了一曲得之濮水之上的 “新声” 。曲终 , “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 ?' 师旷曰 :`此所谓 《清商》 也。'公曰 :`《清商》 固最悲乎?' 师旷曰:`不如 《清徵》 。' 公曰:`《清徵》 可得而闻乎?' 师旷曰:`不可 。古之听 《清徵》 者, 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 , 不足以听。' 平公曰 :`寡人之所好者, 音也。愿试听之 。' 师旷不得已 , 援琴而鼓。一奏之, 有玄鹤二八, 道南方来 , 集于郎门之 ;再奏之 , 而列;三奏之, 延颈而鸣 , 舒翼而舞, 音中宫商之声, 声闻于天 。平公大悦, 坐者皆喜。以此,先秦时,虽有孔子提出 “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 ”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音乐也已经“以悲为美”了。
在先秦时滥觞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 ,在汉代得以兴盛。汉代音乐表达了人的 “哀乐 ”之情, 它节奏疾速 、音调委婉、技巧繁复、情味浓郁。汉代音乐与汉代人的生活一样 ,丰富而多变, 情以为恣 ,欲以为极 ,或愁肠百转,或慷概伤怀, 或婉转多情。所以说, 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以悲为美的音乐观,逐渐成为汉人内心的审乐观。因此,枚乘在《七发 》言:“使玲挚斫 , 斩以为琴, 野茧之丝以为弦 ……使怀堂操畼 , 伯牙为之歌 。 ……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柱喙而不能前, 此亦天下之至悲也。”汉人之所以的以悲为美 , 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自春秋战国至汉代 ,战争离乱带给人的不幸及汉代人对自身命运之探求的努力和孤寂 ,都影响到汉代人对个人命运的观照,对整个人生个人命运的反思,从而产生“悲 ”的情感 。“夫性情有悲有喜, 要之乎可喜矣。五音有哀有乐 ,和声能使人欢然而忘愁 ,哀声能使人凄怆悱恻而不行。然人不独好和声 ,亦好哀声, 哀声至于今不废也, 其所不废者而可喜也。” 在汉代 , 音乐中不仅表现出喜悦之情, 而且出现了大量的表现哀伤之情的音乐 ,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以至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审美观。
自汉魏以降 , “以悲为美” 的审美观在历史舞台上的走向争议很大,有人认为,“以悲为美” 的审美观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有人却持相反意见。但无论怎样,至少张衡《归田赋》产生的汉代则是“以悲为美”了。
悲曲何以会产生美? 作为审美范畴的 “悲”,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既包含了音乐悲怆动人的悲, 也包含了为悲怆所动的同时所感受到的一种审美愉悦”换言之, “以悲为美” 中的 “悲” , 不是指向悲伤;相反, 其直接效果是令欣赏者获得快乐。爱杜阿德?汉斯立克才会说:“即使它 (指悲哀的音乐)把整个世纪所有痛苦作为它的题材, 我们也还是感到内心的愉快。”而前面引用的 《韩非子》 中, 晋平公君臣欣赏《清徵》时,“大悦,坐者皆喜”的描述,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由此看来,音乐中“悲”的因素,可以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也唯其如此,才实现了“以悲为美”审美体验。我们可以用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功能的论述来解释 “悲曲何以能产生美”。同时,我们还可以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阐释“悲曲何以能产生美”。亚氏指出:“有一些人很容易产生狂热的冲动,在演奏神圣的 (祭祀)乐曲之际,只要使用了亢奋灵魂的旋律, 我们将会看到他们如痴似狂、不能自制,仿佛得到了医治和宣泄———那些易受悲悯和恐惧情绪影响, 以及一切富于激情的人必定会有相同的感受。其他每个情感变化显著的人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舒畅和松快 。”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洗涤心灵的功用 , 经过音乐的洗涤之后,人的心灵会和音乐产生撞击,有或痛苦或忧愁的不良情感的审美主体都能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就如同雨后新芽、雪地朝阳般获得了轻松和解脱, 重现了勃勃生机。
以此观之,《归田赋》中的“仓庚哀鸣”的“哀”不能仅以文字训诂来解读,而可以以音乐美学来解读。鸧鹒哀鸣,虽是哀鸣,但令欣赏者快乐。这样解读,“哀”字就没有阻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流动,反而使归田之人感受到了田园之美。其实,为了更好地从音乐美学来理解此处,可配合接受美学来解读,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来解读“鸧鹒哀鸣”之“哀”。 对此,笔者会另撰文解读。
   参考文献
[1]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饶星.《归田赋》“仓庚哀鸣”解[J].琼州大学学报,2003(6).
[3]王夔. 音响一何悲——谈中国古代音乐鉴赏中的 “以悲为美”[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安成蓉:1972年9月 四川岳池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张梅:1975年12月 四川眉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