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刍议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刍议

作 者:郑庆红 (江西省鄱阳县古县渡镇中心学校 333100)

        我们的许多先哲们十分重视读书要“存疑”。早在二千多年的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迫切。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由此可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如何正确认识学生质疑问难之问题呢?
        首先,多问和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质疑问难可充分地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好问题的提出是深入钻研,积极思维的结果。
        其次,学生的发问,反映出对课文理解的深度,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如果只是教师设情境、提问题,那么学生往往只能处于被动地应付状态,所发展的只能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不利于培养主动的创新精神。鼓励提问,比应答教师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看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要尊重学生的提问
        教学中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的新型关系。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就无拘无束,思维流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这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关键。所以,我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在课堂上努力创造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上《桂林山水》时,有的学生认为课文描写漓江水的一节,前后有两处写到水的静,可以调整句序,合在一起写,先写水的清和绿,再写水静,这样更好。我没有指责学生的狂妄无知,而是悉心地赞扬他的创见和自主意识。
        2.教给提问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语文学科独具的魅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课堂中,我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读课文时边读边想,如:想想每个词是什么意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课文讲的道理自己懂不懂,课文里一些词的用法,句子的说法,标点符号的用法和过去学的是不是一样,凡是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都是问题。这样,拓开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路子,经过指导,培养,学生学会了以下几种质疑问难的方法。
        一是要围绕课题质疑问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抓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问: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么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便能较快地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是要抓重点句质疑问难。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子,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了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是要抓矛盾处质疑问难。《温暖》一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这是个看似矛盾的语句,我在矛盾处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质疑问难,从而使学生理解:深秋的清晨 虽然很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地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非常感动,心里热乎乎的,觉得无比温暖。
        四是要抓含蓄处质疑问难。有的课文里有些句子从表达形式上看是对事实或景物的一般描述,实际上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在这些含蓄处引疑思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她曾经那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曾经”突出了幻想的美妙。“幸福”即是死亡。学生立刻质疑,小女孩满怀着不能实现的幻想,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这难道是“幸福”吗?我在这含蓄处顺势推导,学生透过文章的反衬手法,看到了资本主义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产生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对提问给予评价
        一堂课后或一段时间后,我们常要评论一下,谁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谁最肯动脑筋?谁既能提出问题又能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评论,帮助学生掌握提问方法,培养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和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必须练习语文教材、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从而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勃勃生机,充满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