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阅读兴趣及能力都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过程并通过积极自主的实践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从“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变。
关键词:问题;建议;技巧;方法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有效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形成。怎样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过程并通过积极自主的实践活动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孩子去博览群书。学生课余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阅读一些有益的书。课余时间完全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空闲。另外,他们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农村小学生阅读已是勉强,做笔记更成为他们的负担,不愿意也不习惯做笔记,即使做笔记也只是摘抄一些词语、句子;更有部分学生过分自信,认为自己过目不忘,时间一长,却忘得一干二净。 阅读方法不正确,只读不思,思而不深,泛读现象严重。有时,虽然拿了一本好书,但是缺乏一种良好的阅读心理,只凭兴趣,凡有生动的情节或新鲜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读读。我有一个侄儿,暑假在我家里学习,想让我给他辅导作文。我想先考考他的表达能力,于是我找来了《鲁滨逊漂流记》让他看,不出两天,他就看完了当我要他说说书里讲了哪些内容时,他睁大眼睛,说:“我不知道!”我又耐心地问:“有哪些人物?”他只说了鲁滨逊,其他的也是张冠李戴,我觉得完全是因为他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只对好看的故事情节感兴趣,看完就忘了。
课外书的选择重趣轻知。由于他们年龄较小,阅历尚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笑话类书籍和搞笑漫画类书籍(如《老夫子》《爆笑校园》等)充溢着他们的课余生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阅读的质量。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建议
根据《课标》指出:“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总量低段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方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解决学生阅读兴趣缺失或不高的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们的观念,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学生课外阅读问题 ,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改形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学校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以确保学生在校有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教师要推荐适合当今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的书籍种类,帮他们找到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式。例如,低、中年段的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寓言、成语故事、童话等;高年段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等书刊。
2.加大教育的投入,学校要配套足量的图书,使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学校应与家长联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家长也要认识到子女阅读课外书是有益于、有助于文化学习的。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并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读书计划。如建立班级图书角、举办“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开辟古诗词欣赏和名言警句小专栏、课文学习阅读链接、课文延伸阅读等,让学生有书可读,有主动去读书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语文阅读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要求。
3.积极开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活动,如:举办成语或故事会、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组织课外阅读汇报活动课、开展“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的读书感悟展示栏、不定期组织学生阅读竞赛、开辟古诗词欣赏和名言警句小专栏、举办学校展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专栏、评选和表彰阅读小能手、自办手抄报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可以更灵活更直观地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会学生学”作为已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学法指导。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以下读书方法。
1.读问结合法。读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疑问,而且更要善于指导学生善于巧设问题,以便及时扣开阅读的大门。如,(1)学习诗歌时,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或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在学习写人、写事的课文前可以这样提问:文章讲了什么?读后明白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等等。这样巧设疑问,让学生在疑中读、在读中解疑,使读问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掌握了读问结合的方法,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
2. 读思结合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熟读精思,读思结合”的习惯。如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作者在草丛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边读边想,边读边画,可以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提出问题;可以画出自己认为文章中特别优美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妙在何处;也可以就文章某处发表或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认识。由于有问题作指引,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这样手脑并用,读思结合,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提高了阅读效率。这一方法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阅读学习中,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3. 品味妙悟法。这一环节要在学生完全把课文读通顺,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在通读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把握重点段、重点章节、关键词句来精读、品读,理清作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切中“要害”,咀嚼品味,巧妙领悟文章要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抓重点段,关键词句咀嚼品味呢?我执教《将相和》时,在引导学生自主读议时,我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体会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蔺相如与廉颇开始并非和好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他们是怎样由不和到和好的呢?由此转入到学习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学生在研读故事“完璧归赵”中,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言行的词句,感悟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并以“蔺相如是不是仅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 这个问题为背景,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我和学生相互品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再由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方面分析,在评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4. 读悟结合法。这里的“读”指的是,有感情地读;“悟”指的是,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感知、理解、品味文章后,紧接着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验文本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日常教学中,我细化朗读要求,让学生读做到有目的、有层次,体现坡度,严格落实阅读训练的目标要求,提高阅读水平。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的第7、8自然段(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始终纹丝不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用低沉、悲痛、赞颂的语气去读,轻重缓急交替进行。如“我不忍心朝他那儿看……”“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语速应放慢,重音轻读。读出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的感人形象。又如《老人与海鸥》、《西风胡杨》、《秋天的怀念》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章,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朗读时应把握文章的思想,遵循语言文字的特点,掌握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缓急,音调的高昂低沉、节奏的抑扬顿挫等。当然,朗读感悟法较难把握,并非朝夕可成,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慢慢感悟,长期坚持,只要经历时间的检验,相信一定会有成果的。
5.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事实上读书的过程,就是将文本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如《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教学时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这段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这时我再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像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像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这样读写结合,就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读写相长,体现了学用结合。
学生掌握了读书方法、技巧,这样“以读为本”就能真正落到实处,阅读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