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的角色不应单纯是绘画技能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发展艺术能力的促进者、合作者和辅助者。为此,建构个性化的美术课堂,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自主意识,促进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是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渗透人文精神,增强学生大胆的展现自己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 “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要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发展。比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欣赏名人名画、名字名篇、并把自己的看法、想法、观点、在班内和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并把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性格,把自己的合作和美术手工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让大家在欣赏中陶冶情操、共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
二、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构建个性化的美术课堂,需强调美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
美术学习本身非常注重强调个性创造,个性是创造的第一生命力。美术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建构个性化的美术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格,发展艺术能力。
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适合的条件和环境,在美术课堂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助式选择学习材料和工具,个性化的成果展示,为高中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环境,使美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
三 、借助氛围引发学生的联想。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去思考,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有很大帮助。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潜在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学习,创造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作品。如:《抽象艺术》一课,我先通过几段节奏不同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感受,在欣赏美妙之声的同时能想象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线条之美。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有的一边随着音乐摇摆一边认真听,好像已经被陶醉了一般,音乐完毕,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们浮想联翩,说出了许多种形式不同的线,很好的为下面的讲课做了铺垫。接着,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可以看资料、可以表演、可以捏制、拼摆、可以绘画等形式来认识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线。学生们惊讶不已,产生了更多的联想,为最后的创作又打下了基础。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加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有艺术涵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素质教育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