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各界对小学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改革的进行,要求改变小学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加入新内容。其中,对于小学美术手工课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加入纸材拓展,利用纸材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并用此提高学生的审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课;纸材拓展;立体物品
引言
小学美术手工课的范畴现不断拓宽,借由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而基于这些内容,要求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个人的动手能力,即纸材拓展的使用,是帮助教师找到新的授课思路,实现教学的延伸。
一、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纸材的运用
纸材与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的融合,是借由纸材,了解小学生现有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实际操作。
(一)了解小学生的认知
小学美术手工课中的纸材运用,目前还处于初步使用阶段,一些时候可能出现对纸材不了解的情况,致使学生未能通过纸材的运用,得到好的效果。比如我国的传统艺术剪纸,剪纸艺术是体现不同地区风俗民情的艺术之一,一般来说多是在重要节日或有喜事的情况下,用红纸剪出不同的花样,但小学生对剪纸的理解只是来源于电视、家庭氛围等,对其只有单方面的认知,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寓意。所以,基于这一情况,可把剪纸的练习作为纸材拓展的内容,在红纸上画出不同的图形,按顺序剪出,完成剪纸作品[1]。
(二)指导实际操作
纸材的运用,是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课上对于一些简单的事物,学生会给出明确的反应,但如果物体的形状复杂,学生的反馈会变得不明确,所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并由教师提供指导,是由学生实际制作出复杂的图形,并用这一图形,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其在不断尝试中学会独立操作。即课上可以把折纸作为拓展的内容,先对内容完成初步教学,再由学生尝试,观察每位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指导,完成课堂教学。
二、纸材的拓展运用
(一)折纸
折纸的运用,可以从最简单的折纸飞机、星星等入手,把这些作为新教学内容的引入,而新内容引入后,是让学生在现有折纸技巧的基础上,学会新技巧,用更加精细的方法完成折纸的制作,制作出图案,而这一方式下,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折纸,实现折纸的创新。即课上,教师应了解学生是否熟悉折纸技术,可以使用哪些技术,发放软纸后让其根据自己现有的思路,自由发挥,随后,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决定是否深入教学,也就是如果多是简单的物品,可以从基础内容继续学习,但如果折出了新奇的作品,可深入教学。这是纸材拓展运用最基本的方式,有多个折纸的方法,包括金花、天鹅、风车等,有些折纸甚至可以用两种、多种方式完成。
这项拓展的乐趣是,把普通的纸变为生动的物体,且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这是为什么折纸受到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它的初步使用,是从简单的对折开始,之后才是复杂、有难度的方法,比如用纸张折叠出恐龙,同时,小学生对这一内容有很高的兴趣,会用内容吸引学生,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后,会从动手操作中找到快乐。
(二)剪纸
剪纸是实际运用中另一种方式,它可以锻炼学生对图形的辨识能力,并锻炼个人抽象能力,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训练思维,实现思维的拓展。但课上学生对剪纸并不了解,也只是用纸张剪出简单的图案。由此,剪纸的拓展运用,是先激发出学生参与的兴趣,由教师示范,学生观看过程中会产生疑问,随后,教师会让学生带着疑问亲自进行尝试,通过尝试感受到剪纸的魅力,借此,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让课堂有好的开端[2]。
剪纸的步骤很简单,只有绘图和剪裁,但这并代表它包含的文化、知识较少,且不论是对称轴的选择,还是在某些位置加入抽象的表现手法,都是需要思考的,要求从剪纸中体现出抽象思维。所以,剪纸的拓展使用,是活跃学生的思维,用手、脑的联动,让两者协调。另通过剪纸训练,也会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其对美产生新的认识,并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全面的理解,提高审美。课上,教师把剪纸的技巧告诉学生,并用语言鼓励学生尝试,在纸上设计,以做到熟练使用技术,而为激励学生,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完成的有些作品在班级或校内展览,让学生间相互交流,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立体物品的制作
用纸材制作立体物品,是从新的方向完成拓展运用。即学生实际制作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而立体物品的制作,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由此,教师设置课堂的教学时,会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设置环节,逐步介绍立体物品的的制作方法。过程如下: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立体物品的制作方法,以及制作使用的原理,待学生对原理有基本了解后,再把教学内容深化,接着,可让学生尝试,运用现有的方法,按照已有的思路,制作出相应的立体物品,得到制作的初步体验,最后,当学生对这一内容有初步了解后,逐步增加物品制作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其工艺品的制作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并不完善,为锻炼其思维能力,可在美术手工课的训练中加入立体物品的制作,以此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其的思维更加活跃,优化教学效果。立体物品与折纸、剪纸比较后,操作与设计更加复杂,故其方法的教授,是基于现有的理论内容,从平面图入手,随后再逐步转移到立体图形,这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会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变得清晰,增加制作立体图形的自信心,即教师先与学生完成平面图的绘制,并把图形剪裁,随后,在纸张上画出立体图形,并画出图形的折线,按照外部轮廓剪下,沿着折线依次折叠,最终完成一个立体作品。学生看到这个作品后,其内心会产生成就感,并从实际制作中得到启发。
结语
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纸材拓展的运用,是基于现有纸材运用的基本情况,从折纸、剪纸与立体物品三方面入手,根据这三方面的运用方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拓展出更大的思维控制,并用这一方式提高其审美,使学生对美有新的认识,而这一方式下,也会提升学生的课堂动手能力,优化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琦.“纸”有意润无声 课堂纸材别样红——浅谈纸材在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7(12):10.
[2]茅庆艳.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纸材拓展应用探讨[J].成才之路,2016(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