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台上讲得忙不亦乐乎,激情澎湃;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得到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修订后的英语新课标突出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英语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因此,我们要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
二、以学定教,关注差异
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他们的英语学习基础不同,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有高低。如果我们设定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对优等生来说可能轻而易举,可是对差生来说却是望而生畏了。所以,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每位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学校英语组的赵老师在全组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五下Unit3 A Let’s read 一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满足学生的需求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赵老师先联系学生的实际,复习节日单词,询问学生喜欢的季节、颜色、月份等,巩固已学知识。并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台介绍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赵老师给台下的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台下的学生能根据台上学生的介绍回答老师的问题。赵老师这些活动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程度好的学生能上台流利地介绍自己,用上好多已学的句型;程度中等的学生能较简单地介绍自己;程度稍差的学生能复习单词、句型,锻炼听力。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源头活水。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顺应学生的兴趣点开展教学。
在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了解学习内容,让他们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个初步感知的过程。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积极想要学习的欲望。
如PEP六年级下册Unit1 B Let’s read是一篇关于虎鲸和抹香鲸的科普阅读文。对于鲸,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我便让他们课余收集关于这两种鲸的资料。对于这个作业,孩子们很乐意做,他们拿来了电脑打印的鲸的图片,大段的关于鲸的文字介绍,准备可真够充分。上课伊始,我们一起用已学的比较级谈论了两种鲸的外形,一起学习关于两种鲸的介绍。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顺利进入到课文文本的学习。由于前面的铺垫,这篇短文轻松搞定,学生掌握得很好。并从两种鲸的比较延伸到giraffe和deer的比较,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前面提到的赵老师也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她所上的My birthday 一课是关于调查家人、朋友的生日的,她了解到学生喜欢做些小手工制作,便让学生课余用彩色卡纸做生日表格。在课堂最后的调查生日环节,学生们拿出了事先做好的生日表格,我们听课的老师都看得目瞪口呆,真是太漂亮了。每个学生做的颜色、形状都不一样。连男生都做得很漂亮,有猫头鹰图案,甚至有天使图案的。学生们都对表格进行了精心设计,认真地写上了一月到十二月的英文单词。可见学生在做这个作业时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在做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单词拼写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将要上的英语课充满了期待。果然,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特别高。尤其是用这张生日表格调查同学、老师的生日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们真的是在用英语做事情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需在关键时刻引领一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Do you like pears?这一课时,整堂课以水果为主线,而我以颜色导入“Do you like yellow? Green? Blue?”来操练这一句型。采用让学生填充彩虹的游戏进行。学生自主上去填色,选择什么颜色,愿意讲哪些语句,要求与谁共同游戏都是学生自己做主。整个过程中, 我只是在旁边做策划人和观众,最后引导学生一起看一看,谁喜欢的颜色彩虹条最长。学生们积极踊跃地上台填色,并用上了前面几单元的句型来问答。连那些平时不怎么积极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个活动不仅仅起到巩固句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六年级的家长会要给家长们展示一堂英语课,家长们在自己孩子旁边坐着听。Unit4 B Let’s read, 是Liu Yun写的一篇关于Alice家庭的文章,是本单元的第六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对一般现在时态的综合运用能力。那天孩子们表现特别好,举手发言很积极。
文章主要描述了Alice和她的双胞胎姐妹一天的生活,学生们自己通过猜测文本、阅读文本、提出问题的方式找出了两姐妹在外貌、上学交通方式和爱好上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根据文本信息,学生说出:Alice likes sports. Ann likes art. 最后学生能通过思考,总结出:Alice is active. Ann is quiet,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对如何描述人物的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感知。此时,我只需稍加引导,学生的认知便能上升到情感的高度:Look, your mother or father is in the classroom. Please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 mother or father.
屏幕上显示
My Mother/Father
My mother/father is very busy.
She/He gets up at .
She/He .
…
She/He goes to bed at .
She/He is very tired(劳累).
Thank you, mother/father.
I love you, mother/father.
屏幕四周滚动显示父母亲忙碌地上班、做饭、打扫房间、洗衣服、接送孩子的照片。
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孩子们默默地思考着,刷刷地在纸上写着。学生的内心受到了触发,情感得到了宣泄。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诵自己写的小诗,孩子们深情地读着,家长们静静地听着,虽然大部分家长不懂英语,但他们从屏幕上看了一幅幅图片,还看到了“劳累”这个词语,他们也理解了Thank you, mother/father. I love you, mother/father. 我看到有些妈妈的眼眶都湿润了。
用英语做桥梁,学生也能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他们通过英语学习自然而然地跟自己的父母做了内心的交流,他们更加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更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 这是英语学习带给他们的收获。这种收获对于他们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采用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只要学生能得以发展,就是合理的好方法。
四、顺学而导,精彩生成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个心理与知识需求不同的鲜活个体。这注定了英语课堂是鲜活、灵动、变化的。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的确,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的很多状况在教师的意料之外。三年级课堂:“One, two, three…twenty.”学生们正有节奏地读着我手上的数字卡片。“Thirty, forty, fifty…”突然间冒出来的声音让我吃一惊,这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呢。其他学生也都好奇地在寻找“插嘴”的人。我扫视了一下,原来是贾畅。这小家伙,向来比较调皮的,人很聪明,但学习不是很认真。“贾畅,你是从哪学来的?”我不动声色地问。“我昨天在家读数字的时候,隔壁读六年级的哥哥来家里玩,他听到我在读1到20,便接着20说下去了,我就让他教我了。”“原来是这样啊,你真善于学习!”我赞赏着,带头鼓起掌来,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看着学生们瞪大的眼睛,求知的目光,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内容,教他们学四年级上册的数字。“同学们想学刚才贾畅说的数字吗?”“想。”学生们齐声回答。于是我教了他们21-100的数词,并和他们一起探讨了十几、几十的构词规律,以帮助他们记忆,还做了好几个数字游戏。学生们兴趣盎然,十分投入。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们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学效果比老师想方设法预设的都要好。
“意外”能成为课堂的亮点,它往往具有动态生成的价值,能激活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迸发教学智慧,使英语课堂获得意外的成果。
五、结语
印度教育家奥修曾经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不是吗?当鞋合脚时,脚就处于“忘我”状态,我们就感觉不到脚的存在。我们的英语课堂只要适合了学生,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忘我地学习。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定教。那么,孩子们就会忘了自己是在课堂上,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他们的潜能就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效率也会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蔷 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 北京,2003
2.顾泠沅 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J],上海教育,2006
3.王 强 浅谈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设想学科教育[J],中国教育研究,2009
4.徐 新 有效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形式——分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