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作 者:宋玉玲1 王华景2 (1.山东省荣成市幸福街小学 264300 2.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完小 264306)

摘   要: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正视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提升朗读教学成效,从而达到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效率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朗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语调朴实、自然,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抑扬,语速适当、流畅,并要恰当处理好全文的节律,尤其是认真处理好停顿和重音,真正做到一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1、朗读教学的特点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朗读在教学中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思想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如果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与练习,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教学。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过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朗读确实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因为读和听一样,是吸收的过程。学生在朗读时,特别是在熟读之后,对文章留有较深的印象,久远不忘。经常朗读还会在词句上、在表达方法上有所吸收和积累。这对提高学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朗读对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是有益的。
2、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都逐渐意识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一直难以提升。每一个阶段学生对朗读教学的兴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前期大多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朗读信心。但是随着学习阶段的递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会逐渐降低,这个阶段如果还是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忽略学生心态的变化,学生则难以从教师的表扬中感受到自身朗读能力的提升。
2.2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上有所欠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学重点逐渐转变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内容教学结束后,通常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朗读。根据实践表明,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上有一定的欠缺。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将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交由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时间就非常少了,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却得不到提升,长久下去,学生就逐渐变成了朗读的机器,无法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3缺乏对朗读教学的正确认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起语文教材更喜欢看一些漫画书和故事书,对于教材中课文则不感兴趣。因此,如果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之前,没有使学生清楚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自身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作用,学生就无法体会到文章的深层含义,仿佛是朗读是一种惯性,只能被动机械地参与朗读教学,无法更好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
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之策针
3.1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得知,课堂教学并非教师讲的越多越好,相反,“满堂灌”的语文教学课堂更容易引起学生厌烦心理,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存一定的自主阅读、探究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明显增强,且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同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朗读时间,要求其做到用普通话朗读且吐字清晰、标准,朗读富有感情,避免出现繁琐的“讲解———问答”、花哨的小组讨论等取代朗读的情况,保证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
3.2教师进行精准范读
教师应该做好精准的示范以引导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示范朗读后应与学生进行互动,评价哪些地方读的饱含情感,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等等。
3.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朗读形式
选择合适的朗读教学方法对引导有效朗读很是关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制定更为贴切这个群体的朗读教学方案,通过一些趣味性、个性化的优化设计,吸引小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加强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防止学生任何文章均采用同一种语气与情感。
3.4指导读法,使学生会读
第一,读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我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从节拍上加以指导,同时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教会学生学会断句。第二,从重音、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到根据主人翁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运用抑扬顿挫的技巧,解决好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的问题。我边指导、边示范,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5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通过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文章内容,但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则很可能使朗读流于形式、低效高耗。为此,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的同时,还要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做到读思结合,用心去领悟文章作者的真情实感。
3.6对朗读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朗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在字词的发音上、句子的断句、整体的流畅性以及朗读的速度,情感的融入上都是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的。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对教材文章进行深入理解,更好地把握朗读的重难点。首先,在文章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章进行细致的讲解,解决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和情感走向有了清楚的掌握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角色,领悟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朗读重要的是情感的融入,情感如果得到了合理的控制和宣泄,学生在语速、短句上则会更加容易掌握。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分阶段进行,根据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夸奖和赞赏,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树立朗读信心。
结束语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朗读课本范文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语言实践过程,经过反复的朗读锻炼,课文中一些精美的语言、丰富的表达方式会潜移默化成为学生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鹏,张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106.
[2]范凤权.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其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6(04):168.
[3]沈玎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