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语言素养”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比语文知识的获取更为关键,因此语文教学也应该摒弃传统的繁琐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关键词:语感;朗读;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语感模式,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不能缺少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吕叔湘先生认为,人在分析作文时,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到这个字不适合,换个字合适点;直觉地感觉到这个说法不恰当,换另一种说法会更恰当。这里所谓的“直觉地”不是出于什么本能,而是逐渐养成的语文习惯在起作用。
学生一天大约1∕3的时间是在学校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如何较好地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当成为语文教师最值得思考的事情。
一、“寻”课内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王尚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养。”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最终使学生一听就明,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⑴ 精心揣摩,体会用语精准之妙
一篇优秀文章,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要学会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朱自清的《绿》,写梅雨亭的所在位置和气势:“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一个“踞”字突出梅雨亭的险峻之势,给我们以凌空突起之感。一个“浮”字,既突出了亭子的动态感,又衬托了亭子的凌空、轻灵的特点。通过推敲辨析这类重点词句加上体会想像,进而达到揣摩语言、深入体会的目的。
⑵ 加强诵读,浸染语言丰沛之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读者驰骋自己的想像力,在反复吟咏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藉。“语忌直,意忌浅,咏忌露,味忌短”,是文学作品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潜心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通过父亲往返铁道,攀爬月台买树桔子的艰难形象,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怜与依恋,而儿子的内疚、自责,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再加上当时的生活背景、当事人的种种遭遇,更为父子离别增添了一份惆怅。此类课文,学生需反复诵读,浸染其中,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味。
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的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合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举个例子,经过朗读训练的人,当念到一定句式的句子时,他们会自然而然按句式的要求一气呵成,念出声调,读出语句的感情色彩。比如念到“难道是……”时,自然会注意反问句式,读时一定会有意识地提高音调,表达语气。因此,教师训练学生朗诵时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文章内在的情感。
二、“求”课外积累
学生语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教师在课内有目的的引导外,更需要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可以说,没有积累,就无法谈得上能形成良好的语感。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语文知识和形成良好语感也是同等的关系。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读涵咏,熟读精思,强调熟读勤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朱熹就说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证明的真理。著名作家巴金曾自述十二三岁就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说那二百多篇古文,是自己真正的启蒙老师。又说:“我以前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有成效,学生要想对语文形成语感,就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的路子。
发现法的创始人布鲁诺说:“发现学习就是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引申到语文中,则是要以课文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写多练,自己去发现、探求和解决问题。新教材文质兼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图文并茂,已经为语言的理解和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和积累语言。
语感的形成,是语文传意现象的积累和运用,需要经过长期的历练、内化。课内、课外培养要相辅相成,逐渐引导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验、感悟和吸收内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甘言美语中,获得语感、追寻语言规律,润物而无声。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教海漫记[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