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重视培养数感 提升数学素养

重视培养数感 提升数学素养

作 者:徐炳华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 325000)

摘   要: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求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求人人都学会“数学地”思考。下面,本人联系数学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阐述自己的观点:1.在生活体验中领悟数感;2.在学生讨论中形成数感;3.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4.在科学练习中巩固数感;5.在课外实践中强化数感。
关键词:培养;数感;提升;素养

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英语、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所谓数感:狭义地讲指学生对数感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它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而现实是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忽视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使得一些学生只会做题,不会解决现实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求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求人人都学会“数学地”思考。
一、在生活体验中领悟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领悟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如:一年级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估算,可以从排列整齐地估算到摆放凌乱的估算;可以估算一把黄豆的颗数,一把花生的颗数以及一把弹珠的颗数等。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形成表象,建立数感,一步一步从活动体验到素养培养。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学生讨论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包括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地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三、在科学练习中巩固数感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的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授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设计如下一组题:
(1)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少3个,甲做17个,乙做多少个?
(2)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多3个,甲做17个,乙做多少个?
(3)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多3个,乙做30个,甲做多少个?
(4)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多3个,两人共做53个,甲、乙各做多少个?
(5)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3/2少3个,两人共做47个,甲、乙各做多少个?
(6)甲比乙的3/2少3个,乙比甲多13个,甲、乙各做多少个?
这一组题目,看上去很相似,但题目的做法却发生了变化,必须仔细思考才能解答,这对训练学生良好的数感大有裨益。
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在比较中可以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程度。
四、在课外实践中强化数感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缘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在活动中出真知,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如,星期天带全班同学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由于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租金最省。学生亲身感受到选择恰当的算法的好处。
再如,学校开展“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关于学生数有人这样估算:全国13亿人口,人的平均寿命60~70岁左右,小学期间年龄段大约为6年多一些,依此可推算全国小学生人数约1.3亿左右。关于纸张就算一人一天浪费30克的16开的小张纸吧。关于卡车就用载重量为5吨的卡车好了,有了基本数据就可以进行计算,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根据题意全国的小学生一年浪费的纸张达90000吨,要用18000辆卡车才能运完。并结合题目让学生谈谈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强化了对数的感受性,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总之,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连宁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良富等.《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科学出版社.
[3]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