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志愿者服务建设实践活动是面向社会的一个大平台。它可以将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聚集起来共同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同样也是对实践性人才探索的一项重要指标。当中学生离开校园或者是向更高层的社会步入时,那么志愿者活动就能成为他们向更高层进发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就志愿者活动的当前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展开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中学生;志愿者活动;实践与思考
中学生志愿者服务建设是公益性活动,它将当代中学生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给社会,于个人、与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建设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建设实践活动的内涵
所谓志愿服务建设就是指中学生以不计利益和报酬为前提,尽自己最大的所能,动员身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付出自己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志愿者活动是人们自发进行的活动,体现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强,为他人着想,同时志愿者活动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福利事业和就弱项目的展开。
(二)中学生志愿服务建设实践活动的意义
1.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推动学生成人成才
对于中学生来讲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对于整体的教育事业来讲,育人理念更应该被写入教材,植入学生的脑中。因此中学生志愿服务正是中学生摆脱高强度学习压力走向放松,益于身心健康的一项措施。中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了社会,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和胆识,增强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从教学和育人两个方面进行着手,全面培养中学生的发展和成人成才。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如今在各大学校推行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成为了现在教育的主流。它涉及到了很多的领域,包括德育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比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志愿者服务活动也可以作为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的一门科目。这种活动可以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在接触过不同阶层的人和事之后,更会对一些事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培养自己的主观观念。同时也会为社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实质性的成就。
二、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
1. 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许多途径,首先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组织发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最常见的参与途径。学校组织发起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们自己探讨出一个适用于整体的志愿活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既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完善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其次官方报名也是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之一。官方报名就是指一些较为官方的机构。比如地方的中学生志愿活动协会或是中国公益联盟等官方发起的志愿者活动。中学生可以到现场也可以在网上的官方链接进行参加报名。官方报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且真实可靠,中学生参与官方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口才和胆识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也会对以后的成长路程有积极的影响。
(二)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方法策略
要参加一个完整的志愿服务活动就要考虑多方面的配合工作,首先是要进行对活动的宣传。宣传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工作,宣传不仅是为了招募更多有爱心的人参与活动,同时也呼吁人们能够多关注志愿者的活动。有了人们的支持和赞成,才能更容易的筹备活动所需的经费。其次是对志愿活动的主题和地点的确定。策划规定好志愿者在活动中不同的管理身份,只有清楚自己的分工相互配合,才能稳而不乱。最后还要注意志愿者活动的后勤工作,包括志愿者的服装设备和提前准备好的爱心物品等。
(三)社区自发进行组织
中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仅可以通过学校或者官方报名,还可以在社区等范围较广的地方自发进行组织志愿者活动。自发进行志愿者宣传活动不仅仅是对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还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心,锻炼他们的胆识。最主要的是志愿者宣传活动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组织起来发动起群众,这和跟随别人进行志愿者宣传活动的体验是不同的。进行自发组织活动和通过前两者参与活动在根本上有很大的区别,虽然活动的终点是相同的,但是这三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起点是有一定的区别。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会看到会有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比如,从学生方面来讲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整体认识观念。他们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因此在众多志愿者进行活动时,他们只能时刻跟随着领导者,随波逐流没有自身的一个观念。从志愿者组织方面来看,从上到下层层管理推动,使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的自由行动,同时由于是较高层的管理,反而改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公益性,会对学生心里造成失落感。但通过志愿活动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这些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让学生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志愿者活动为中学生提供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也为他们施展才华、锻炼意志,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重要平台。
参专文献
[1]徐丹.地方高校志惠服务现状及教育对策[J]云梦学刊,2014(9).
[2]党秀云论志惠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1HI(3).
[3]王民中,狄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4]魏娜.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1]中国行政管理2013(7).
[5]吕丽重庆市中学生志惠服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究以大学城第-中学为院J门重庆桥范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