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目前,我们学校还没有条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还是由班主任去完成,我在班级管理中尝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进行了以下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要从心理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混淆了思想品德和心理现象的界限,把学生中尚未构成思想品德问题的心理状态都扣上了品德问题,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也很少从心理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一些问题和行为。作为班主任,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也不要随便对学生的品质下定论,而应进行耐心的了解。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事情的始末,透过学生表面挖掘深层的心理动机,找到症结所在,然后,施以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如我班的小明同学,一次在班里趁放学后无人,将教室桌椅弄乱,并将桌子里同学的书本和作业本扔得满地都是。发现这一情况后,我结合平时对他的观察和了解,与他耐心交谈,发现他是因为在班里没有朋友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只不过用了一种比较错误的方式宣泄出来,目的是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为此,我对他进行了如何获得友谊的指导,很快,他的性格和行为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学们也逐渐开始和他交朋友。还有一位女同学在一次测验成绩不佳,为应付老师而假冒父母签名。我课间叫她来办公室谈话,才了解到是因为她父母平时对她的要求很严格,对成绩也充满期待,这次成绩不理想,担心父母的责骂和体罚,所以才做出这种举动。我对她进行了要正视考试成绩的教育,并与她父亲及时沟通,希望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后来,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进步很快。如果当时不作了解,就下“不诚实”或“撒谎”的定论,教育的效果可能就适得其反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这需要班主任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过去的德育方式,多从心理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二、创设氛围,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就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心理环境。作为班主任,我着力从教室环境的布置、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等方面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的布置首先要做到整洁舒适,我通过每天的值日制度,做到课室桌椅摆放整齐,讲台上摆设温馨,还在教室的角落摆放了几盆绿色植物,让学生一走进教室便有心情舒畅之感。其次,在教室两边突出的房柱上悬挂名人名言或者书法、美术作品,同时,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心理卫生知识的专栏。另外,我还开设老师信箱,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心事写出来投进信箱,让师生进行交流,同时解决孩子们的疑惑。最重要的就是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及时更换和丰富教室的书籍,制定班级借阅书籍的相关规定,设立4名图书管理员,每周一、三、五是借书时间,由图书管理员做好书籍的借阅和归还的登记工作。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开展阅读或读书交流活动,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想这种影响是终生的。优美舒适的环境是学生无声的“良师”,学生处处受到教育。
2.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
(1)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实践证明,老师的个性、能力以及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通常,老师兴趣广泛,学生也兴趣广泛,比如,我喜欢看书和旅游,也经常在课堂上分享自己读书的快乐和旅游的见闻,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喜欢上阅读和旅游了。老师情绪稳定,学生也大多心平气和。反之,如果老师偏袒,处理事情不公平,则学生也大多任性、猜疑、自卑。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老师必须首先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们自身也要加强修养,经常自查、自省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身人格,努力做好学生的表率。
(2)使师生关系更民主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情绪稳定、诚实坦率、乐观向上。我尽量做到尊重学生,以平和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往,经常抽空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心声与烦恼。在学生面前,努力做到堂上是老师,课外是朋友,用爱与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3)引导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
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把全班分成几个互助小队,帮助他们确定小队目标,合理安排小队成员的分工,指导小队长开展各种活动,并教育他们特别注意处理好队员之间矛盾,教给他们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努力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氛围。
3.舆论氛围的营造
(1)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或者针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比如遇到难题不会做怎么办;我的成绩差,同学们会看不起我吗?等此类的问题。通过引导和解答他们心中的困惑,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并使他们知道要成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2)结合班集体中的偶发事件加以评议,对事件中出现的不健康的情绪反应,不良的心里意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心理和人格,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提供发展健康心理的机会
小学生的性格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增进了自我的认识和提高,也密切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正是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而逐渐培养起来的。结合学校的少先队活动,我主要开展以下的活动。
1.主题队会的开展
每周开展一次主题队会,主题的确定和活动的设计由各小队轮流负责,全班分为7个小队,每个小队8人。队员们在小队长的带领下,或者根据学校大队部的要求,或者根据身边的小事、社会见闻,选定主题后,充分发挥队员的聪明才智,每一次活动的呈现都是他们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的体现。《你会保护自己吗?》体现了队员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了;《怎样使用压岁钱?》引发了同学们如何正确使用压岁钱的激烈地争论;《我的未来我做主》则启发队员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2.结合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许多法定假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结合传统文化开展了一些班级活动。比如,元宵节可以开展动手制作灯笼和比一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利用寒假制作灯笼,并展示在教室里。由大家讨论后制定评分标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给学生颁发奖状。又比如清明节可以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习俗,表达对先烈先辈的感恩怀念,培养爱国情感。结合端午节,可以举行一次品粽会。同学们可以介绍自己带来的粽子,让大家认识了不同种类的粽子,然后一起品尝香喷喷的粽子,教室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中秋节可让学生一边品尝月饼,一边吟诵古人歌咏月亮的诗词的,其乐融融。
以上就是我在班级管理中长期开展的两项活动,此外,还配合学校文化艺术节、阅读博览节、科技博览节和体育节等开展的各类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发展能力,挖掘潜能,提高素质的空间,他们在活动中身心也得到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