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要把德育教育落实到细节中,才能收获满意的效果。在细节处与家长沟通,做好教师言传身教的工作,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还有关注教育学生,这些都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方法。这为做好育人工作和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细节;德育;沟通;言传身教;行为规范;关注教育
德育工作是细碎且繁琐的,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活。小学德育工作为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打好重要基础。但如今的小学生娇生惯养,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德育工作常常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有人说,小细节揭示大问题。我认为要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应从细节入手,抓住细节,防微杜渐,解决问题。
一、在细节处与家长沟通
德育工作难开展,有时阻力并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学生家长。有些家长觉得我把孩子送到了学校,老师就应该管教好,没有家长什么事了。一旦出现问题,家长们第一时间就是问责学校,问责班主任。但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是需要家庭、学生、学校共同努力的。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同步与家长沟通,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前老师需要家访、或者请家长到校会谈才能达到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很多家长借口工作忙,没时间,这让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有一定的困难。其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也越来越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现代化工具建立班群,把大问题细化成一个个小问题,随时随地在班群中发布学生在学校的日常活动,这不但可以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与老师一起努力教育孩子,对德育工作是有利无害的。家长可以在班群中及时与老师交流反馈,让老师能及时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在与家长们沟通的时候,如果班主任能够把一些小细节与家长分享,一来可以让家长更清楚了解学生的情况,二来能让家长知道老师是在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对老师的德育工作也会尽力支持。有一位学生家长因为对老师有偏见,特别难沟通,认为老师是针对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老师都不想与他交流。有次,他的孩子为了一支笔同学打架。当我打电话给家长时,家长的语气一开始非常不满,说:“他是在学校打架,这是你们做老师的没有看好学生,我还没有找你算账呢。”听到这样的话,其实我心里是不大舒服的。但学生的教育不能因为家长的态度就放弃。我告诉家长一个我观察到的细节,这名学生在前几天一直都借用同学新买的笔,这天因为同学不肯借了,与同学抢夺时发生了打架。家长这时也给我反映学生在家里有跟家里人提及同学的笔很漂亮,很喜欢,想买一支同样的笔,但是家长一直没当回事。因为这一细节的交流,家长放下成见,与我达成共识,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靠抢去得到某样物品,应教会学生怎样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二天,学生主动与同学道了歉。他的家长也不再排斥与老师的沟通了。
二、在细节处言传身教
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相处时间很长,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特定情境的展现,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应,进而引起心理感动,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被学生看在眼里。低年级的学生会不自觉地模范教师的行为,这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在言行举止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会对教师的行为作出评判。遇到与他认知中老师出现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他会在心里筑一道城墙拉远与教师的距离。所以只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而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老师不是一名好老师。
能表现老师良好的品德修养的方法其实只要注重细节。教师对人有礼貌,与人相处时注意用上礼貌语言;平时讲卫生,爱干净,衣着大方得体;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国歌;对待弱小能有同情心;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少抱怨,少发牢骚;这些小细节能影响学生待人接物,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个细节:公平对待学生。教师应该认识到即使学生性格不同,相貌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但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尽量公平对待学生,不以自己喜恶评价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老师身上那种公平公正的品格,还因为生活在一个公平宽松的氛围中,能最大限度把自己的闪光点表现出来,充满自信,乐观面对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注重细节制定行为规范
有人认为小学的德育是养成教育,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一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人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还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新闻媒体采访了多位诺贝尔得主,问影响他们成功的因素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小时候老师告诉自己不能乱吃零食,饭前要洗手,手帕要叠整齐,做事要有条理……”这些都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小细节,但他们都认为这些小细节是影响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良好的习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我们德育工作中,我们也要在细节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行为影响心灵,积小善成大善,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在学生行为方面要求得越细越好。做好了细节,整体才能得到提升。我在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时,一般从日常学习行为,学校礼仪行为,和老师、同学、父母相处的行为,其他社交礼仪行为和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等等这些方面具体详细地写出来,让学生可以对照上面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如果学生都能按照制定的行为规范去做,时间长了,不需要老师提醒都会形成自觉,久而久之会内化成自己无意识的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和提醒效果往往不大,注重细节才能打造出品德兼优的孩子,才能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这也是我们作为老师所期望的。
四、在细节处关注教育学生
一次随地吐痰,一次口出秽语,一次践踏草坪,一次顶撞老师或者父母……这些行为很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德育工作是希望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积极乐观的人。但是如果纵容了这些一次次的小事,忽略这些小细节,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心理学家曾说:“人的很多看似很偶然的不良行为其根源大多在儿童时期。”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开始加强约束小学生的行为,让其体会良好的情感体验,为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在发展中,很多要求他们并不能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行为的细节,在细节处给予他们帮助,以便学生更好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班上有名学生性格开朗,爱与同学开玩笑、打闹,但在班上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与他一起玩耍。有次他在课堂上嘲笑同学回答不出问题,让同学羞红了脸,眼泪不停在眼眶里打转。这让他更加得意,嘲笑得更大声了。我问这名学生:“你在笑他哭,那你知道为什么他会哭吗?”学生得意洋洋地说:“知道啊,他回答不出问题,觉得丢脸。哈哈哈!”“我们都想回答出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对一些问题不理解,还需要思考一下,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老师相信你也遇到过。这时,我们都希望老师和同学能给时间去思考,而不愿意听到别人笑自己是傻子,是笨蛋。这样我们感到很难受。你说是吗?”这名学生停止了他的嘲笑声,仔细想了想,不好意思点了点头。这名学生慢慢开始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以取笑同学为乐。
德育工作应从点滴入手,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抓住小细节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可以使学生在细节体验中得到升华,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现在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努力钻研,不断探索。我认为在细节处精心设计,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定能培养出拥有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好学生,得到德育工作中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2] 谢海龙.蕴藏在细节中的德育[J].师道.2007.12.
[3] 王健.新时期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赤子(下旬).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