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题,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在快乐中学习、突出学生的个性,极大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生态课堂;快乐;兴趣;毅力
“ X这是八分音符,时值为半拍”、“X-这是2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一年级刚刚入学,就开始学习七个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每节课教师就用教鞭毫无表情地指着黑板上的七个音符,毫无音高概念和时值、让孩子们用那稚嫩的嗓子使劲地往上拔。在外行人看来,我们的孩子真棒,小小年纪就会看五线谱,殊不知,孩子们都成为识谱教学的牺牲品了。曾今的音乐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了音乐课堂,孩子们喜欢唱歌,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教师讲课——繁!繁!繁!学生听课——烦!烦!烦!许多音乐课常常被主科老师用来写作业,或者看动画片等等,这种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做法,狠狠地扼杀了学生的音乐才华和审美能力,后果相当严重。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终于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这些全新的理念,无疑是让音乐课程教学回归生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生态习乐、乐中求知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态课堂就是贱行了乐中求知的理念,在“乐”中进行音感训练唱歌训练、语言说白与节奏训练、律动、器乐等内容,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如何践行新课标理念开展生态课堂教学呢?
一、乐中求知,培养具有绝对音感的孩子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寻找音乐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地方,充分地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魅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繁难、枯燥、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来获得音乐知识。
大人在学音乐时会觉得特别累,耳朵很不合作,老是听不出是什么音,那是因为耳朵定型了,要训练比较不容易。而对于听觉十分敏感的儿童,若及早加以训练,就不难训练出反应灵敏、具有绝对音感的孩子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游戏方式进行。例:听辨固定音型或节奏。请同学们听着音乐和节拍在课室四周走动,当听到某一指定的歌曲或节奏型时,请他们走到某一固定的地方(讲台),在原位边唱边拍手。在听辨打击乐器音色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盲人摸象”这种游戏,请几个同学上来,用布条蒙上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听辨音色,说出属于什么乐器。在辨别音的长短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发音图”这个游戏,对于训练孩子的音乐想像力有很大作用,并能很轻松形象地掌握区别音的长、短、强、弱的唱法
例如:“发音图”
第一张图:要求每个人发的音要短,大家轮流发出的音响连在一起。
第二张图:要求同学们齐声发出一个短而强的音。
第三张图:要求同学们发出高高低低的各种曲折的声音。
当孩子们看到这三幅图时,各自的感觉都不一样,平时在班中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高高地举起小手,我大吃一惊。由于注重在游戏中学习,并且使每个同学都参与活动,反复练习,在孩子们表现好的时候特别给予鼓励,孩子们愈来愈有兴趣,在玩中学习的高昂情绪中,进步将是神速的。
二、生态习乐,生动活泼的歌唱教学
每个人天生就有歌唱的本能与欲望,我们要抓住个这个本性,在孩提时代就给予孩子们许多歌唱的机会,教导他们,必能使他们生活得更完美、更愉快。现阶段,如果再沿袭那套刻板的教学方法,反而因教师教学方法失去弹性而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在歌唱教学中,必须引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注重范唱教学。每一首歌都用感情吸引学生,并加上生动的脸部表情与律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训练乐句划分的教学中,不能用太多的语言、乐谱、图解,要充分利用动作中的体验,注重实际感受,用自身的活动去感受和表达。例如,在学习《什么动物出来玩》这一课,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家做动物的头饰,有小狗、小猫、小鸭等等。这个作业学生很感兴趣,纷纷把做好的头饰放在微信群里展示。到上课的那天,当我向课室走去,远远就见到学生戴着头饰站在走廊迎接我了,同学们纷纷围着我,特意展示他们的作品,课室里充满了高涨的情绪。为了让学生尽快安静下来,又不能熄灭他们的热情,我放了一首他们熟悉的歌曲《农场里》,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有板有眼地跟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于是,我抓住机会导入教学:唐老鸭的农场里有许多小动物,他们趁着唐老鸭睡着了,悄悄地跑出来,举行晚会,听(出示小鸭子的声音)谁来了?谁能学一学?于是头戴小鸭子头饰的同学马上跑上来,模仿鸭子的形态与歌曲中节奏,原本枯燥的节奏通过这种形式变得生动有趣,深刻地印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还有其他的小动物,都给机会他们上来展示,他们的动作虽然稚嫩,但惟妙惟肖,非常的原生态。下课了,学生仍意犹未尽。
整节课,我没有把自己想法强加于学生,无论学生的动作、演唱形式如何,我都尊重他们的创作,他们在愉快的模仿中、笑声中,很快就把歌曲学会,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特点,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享受到教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
三、乐中求知,有趣的语言说白与节奏训练
古人说“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人们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肢体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语言说白和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及对学生音乐能力训练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说白”就是对词句的朗诵,以富有节奏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与语言文字节奏是分不开的。我们利用语言中的抑扬顿挫来做各种节奏的游戏,可以增强语言的能力,扩展生活知识与经验,训练敏锐的节奏反应,在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启发想像力及创作的潜能,在多声部说白节奏游戏中,培养复调、回旋曲音乐的感觉,并能在团体的吟诵中,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及与人合作的良好默契。
例如在学习歌曲《春晓》时,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方法,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利用周围的音源、身体的各种动作和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进行情景创作: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止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这种新颖的形式,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的,无论他们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想象,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作才能。
四、乐中求知,用心灵与身体去感受音乐
大家都知道,在生命的一开始,已有了音乐(声音)与律动(动作)的反应与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声音与律动其实是人的本能反应。我比较注重课前与课内的律动训练,每当孩子们听到熟悉的音乐时,会张大嘴唱起来,极力地表现他们的喜悦与对音乐的附和,然后再扭扭身体、和着音乐而跳。例:游戏“归位”,当教师吹响口风琴时,孩子们立即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随意走动着,琴声结束时,必须正好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这游戏从时间空间与音乐的不同角度以及三者互相关联的方面给孩子们以实际的感觉,并且,孩子们都感到挺有趣的。例:在学习八分音符节奏时,我选用了《金银花》这首童谣,并配合三角铁、木鱼两种打击乐器。谱例:
典型的童谣说白、动听的打击乐器,深深地打动了孩子的童心,在“乐”中感受并掌握了节奏的美,全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经过孩子们的再创作,节奏就丰满了。
“成也教师,败也教师”,一个蹩脚的歌剧导演失败,也只是一部歌剧,而作为一名教师,一生中,就要影响30多批学生,我们不能只用“教书匠”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今,我们已经站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浪尖上了,如何不被改革的浪潮淘汰,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终身不懈的努力!在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现阶段,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观念,让学生在生态习乐,乐中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