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适应于生活。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如何使应用题生活化?我认为要重视以下环节的教学。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地学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使学生变得 “聪明一些”和“精明一点”。教师要大胆地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合作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构建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学习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数量关系的知识,通过学生汇报平时自己购物的情况,展示购物单,学生根据购物单提供的信息,参编应用题,列式解答。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数是9,比另一个数少5,另一个数是几?该生回答9-5=4,另一个数是4。“接着,我又出了一道题:小华得了9个五角星,比小明少了5个,小明得了几个五角星呢?这位同学想了想,说9+5=14,小明得了14个五角星。”数量关系相同的两道题,同一个小朋友却作出两种不同的回答,这说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该生之所以对第二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二题的内容贴近生活。又如,在学习几倍求和的应用题上,我在课前出示了老少皆知的奶牛信息,让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好几道应用题,如“一个养牛专业户每天卖出牛奶100千克,另一个养牛专业户每天卖出的牛奶是他的2倍,两个养牛专业户每天共卖出牛奶多少千克?”这样鲜活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
三、注重引导迁移,促进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教学的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如在低年级设计了一道练习:小明有100元钱,他买了一个书包用去了43元,一个文具盒用去了10元,小明用去了多少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买两样东西,用去53元,但又不放心,题中还有。100元。这个条件没用上。这道题中“100元”是多余条件,这个条件放在这里,学生对此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平时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设计应用题的条件多余或不足,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能力。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运用,使学生体验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注重应用题学习中的自主性、活动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中,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生活中随时可见数学其原型,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去捕捉身边的数学,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