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对数学作业普遍存在着不想做、不会做、做不好的情况;因此,如何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道难题。本文立足教师的角度,分别从突出作业的适配性、凸显作业的区分度、彰显作业的实用性这三方面,就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进行探索,试图总结出一种具体可行、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数学;作业;适配性;区分度;实用性
数学作业,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了实现相应的数学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和补充,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基于此,笔者从自己的教学活动出发,就教师的角度,围绕着“如何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开展了以下教学探索:
策略一、与“减负”精神相结合,布置“轻负高质”型的数学作业,突出作业的适配性
适配性是衡量作业是否科学的首要标准,就是作业的数量与教学内容的容量是否适配?作业的难度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否适配?而每节课教学内容涵括量不同、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这需要及时在每一次的作业设计中坚持做到“依据课标、立足教材、关注学情、联系实际”。所以我结合“减负”精神,提高数学作业的适配性,在数量和难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达成“轻负高质”的目标:
1、在数量上,细化数学作业的分类,减少重复性的作业
首先,我向学生明确本班的数学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两大类,鼓励学生每一种作业都要按时、按要求完成。其次,我再向学生纠正“作业不仅仅限于书面形式的”,听数学趣闻、说数学故事、读数学公式、写数学符号、动手操作数学实验、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数学作业;这样在学习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重新激发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不再谈数学作业而“色变”。
例如,《相交与垂直》这个章节的很多作业都是围绕着“线段、射线、直线”三者而设计的,难免会出现重复、雷同的题型,为了化繁为简,笔者以从填写下面表格为作业,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又避免了旧题重做的苦恼。
2、在难度上,规范数学作业的内容,减少超出教学大纲的作业
数学作业在难度上与教学内容的要求适配,这需要教师立足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根据“初步了解”、“知道”、“理解”、“综合应用”四个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作业进行编撰组合和精选,做到难度适中、量少而有代表性,力求基础、科学、合理、有趣味,让学生“既想做、又会做”。
以《乘法分配律》这单元教学为例,教学大纲设定的目标是“会用乘法分配率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但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学生考试拉分的关键点,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会花很多时间在分配律逆运用和反用这些超纲的知识点,在作业上也会出现这些超纲、超量的内容。所以,在实践中,笔者只要求学生掌握乘法分配率的公式:(a+b)×c=a×c+b×c、变式:(a-b)×c=a×c-b×c,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进行四则运算就可以。
策略二、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布置分层型的数学作业,凸显作业的区分度
分层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而科学、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作业是分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和提高该节课所学知识的途径。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速度有快有慢,如果在布置作业时“一刀切”,往往会使A层的学生“吃不饱”,但C层的学生却“消化不了”,在布置数学课后作业时,我尝试了分层布置作业,尽量兼顾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让C层的学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证A层的学生免受“饥饿”之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适合自己的弹性作业:
1.在作业的种类上
我坚持“两做”原则,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个部分,必做题为知识的直接应用和基础练习,全体学生都要完成,而选做题为综合性的题目或探索性的题目,只要求A组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2.在作业的题型上
我遵循“不强制要求学困生、不限制学优生”与“保证整体过关、力求尖子发展”的原则,C层学生主要侧重于填空题,B层学生侧重于选择题,A层学生侧重于思考题和拓展题的问答。
3.在作业的难度上
我布置三套作业:基础题、提高题、挑战题让学生在完成基础题后,在立足学生自己具体学习基础,有针对性、有效果地选择提高题或者挑战题进行训练。同时,对C层的学生允许其一体一解;而对A层的学生则鼓励、甚至要求其从多角度去思考题目本身,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同类型题目的答题方法与技巧,从而完成所学数学知识的内部联通。例如,以《有趣的算式》的课外作业为例:
(1)基础题。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个算式的积,再直接填出后面算式的积。
999X1= 、
999X2= 、
999X3= 、
999X4= 、
999X5= 、
999X6= 、
(2)提高题。先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再按规律写出一个算式。
6X7+2= 、
66X67+22= 、
666X667+222= 、
6666X6667+2222= 、
66666X66667+22222= 、
X + =
(3)挑战题。用计算器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按照规律继续写出两个算式。
1X99= 、
11X99= 、
111X99= 、
1111X99= 、
11111X99= 、
X = 、
X =
这样的作业起点低,层次多,学生容易下手,在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自己能力向适应的题目,既达到了准确检测学习效果的教学目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确保C层学生“吃到”、B层学生“吃好”、A层学生“吃饱”,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落实了分层教学的理念,也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策略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布置操作型的数学作业,彰显作业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把“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数学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问题,并努力去运用、解读,成了一种弹性的数学作业。因此,我从以下两方面布置操作型的数学作业:
1.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有趣的数学现象,也有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科学、专业的数学知识去解答。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用探索、研究的学习方式,去发现、归纳、总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分析、理解、运用这些数学问题,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难题。
例如,根据《去图书馆》的知识,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笔者设计了以下动手操作的作业:
(1)请你画出从你家分别去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的线路图。
(2)请你帮助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
①老虎住在森林公园的北面,狮子住在森林公园的南面。
②鳄鱼居住在森林公园的南面,羚羊居住在森林公园的北面。
③森林公园的西南居住着小兔子,西北角住着孔雀,东北角居住着小猪,东南角居住着猴子。
2.指导学生围绕着某一个主题,开展数学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也是一道半命题的作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整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丰富数学的学习内容,创新数学的学习方式,提高对数学的学习能力,从而引导他们有效利用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来扩充自己的数学知识储备,以一种自我探究的模式教会他们应该如何高效、有趣的去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人口普查》后,引导学生课后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检索等方式,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分类、总结:
教学实践成功证明,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是必要的,既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技能的内在要求,更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分析目前数学作业布置存在的不足,找出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做到既突出适配性、也凸显区分度、更彰显实用性,不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月玲.优化作业设计、实现效作业”[J].新课程,2013.10.
[2]赵俊涛.创新习题,以“形”提“质”——数学习题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J].湖北教育,2014.01.
[3]杜能余.改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J].小学科学,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