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无疑是承载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落地”,能否在学生生活和发展中“生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我们历史教学的目标。本文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托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理性思维;核心素养;史料
1、背景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的价值在于明鉴、明事、明智。基于历史的价值和功能,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历史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和历史价值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大量感性史料的阅读和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质疑和思考,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真正由外到里形成自己结论和观点。但初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所限,史料缺乏,教材编写缺少生动,故事性欠强;同时由于考试的需要,教学中往往粗略地加以记忆,忽略了历史教学的本质和素养的培养,忽略了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历史教学生硬而无趣。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历史教学备课的重心和中心。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就要通过图文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官认知,又要以充分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用正确的历史史观、历史方法去理想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2、实施措施
(1)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
a、创设历史表演情境,营造历史真实场景
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老师在导入中以李鸿章绰号“李大架子”和“云中鹤”为引线,设问高个子的李鸿章被派往日本马关谈判时,会不会有何日本人平等对话的条件入题。这样的引题方式直接、开放,从学生的感官认识直奔主题同时又悬念重重。
在讲到甲午兵败后,光绪皇帝派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到天津质问李鸿章时,老师给了一段史料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并朗读,“李鸿章怒目相视,半晌而无一语,反问翁同龢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军舰,兵舰果可恃乎?”,从表演中体悟李鸿章的无奈,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自演,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将学生的历史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带学生走入历史,实现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碰撞和共鸣,直观地增强了感官认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b、合理使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展示史料
在讲到甲午海战时,教师又运用大量感性教学素材,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呈现了宏大、壮烈的海战场景,让学生目睹“历史的真实”,感受到邓世昌等英雄人物为国赴难的场面,这样的直观史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依托史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质疑能力,强化历史理解和历史意识
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自己的判断、质疑,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②单纯的感性认知,而没有理性思辨的认识是粗浅的、表面的、非本质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量阅读史料,以史料为依托,通过学生自主的观察、分析,去追根溯源寻求历史的真相,而不是一味的以历史教材的有限篇幅去制约学生开阔的历史视野,更不能以成绩评价扼杀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真正的历史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甄别历史的真伪,还原历史真实,并能以此指导今天的现实生活。
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通过大量史料还原了一个不一样的李鸿章。上甲午中日战争时,很多同学都认为是李鸿章出卖了中国利益,导致中国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准确也不全面。老师给出了一段翁同隃去质问李鸿章反被驳斥的史料,来说明甲午战争失败的实质原因。其实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失败早有认知,他曾说:“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有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当时没有完整的工业和军事体系来支撑,他也无力改变。通过这些史料,学生可以分析出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根源,并不是李鸿章一人过错,而是清朝腐朽的统治制度是根源。通过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能力,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历史事件。
再如课堂中引用李默《马关议和中的李鸿章》的史料:李鸿章从据理力争到苦苦哀求,不断要求减少中国的经济赔偿,可以说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甚至1901年李鸿章病逝时仍希望举行新政,力图革新,都可以看出他心系国家。通过这样丰富的史料,学生重新认识了李鸿章的人生轨迹,学会 “论从史出,史从证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学会了甄别和筛选历史史料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人物,更理性地看待一件事一个人。这样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是真正能发挥历史的价值和功能的好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能以此反馈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
3、总结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在信息面前能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能独立理性的判断和思考,用正确的历史观看待人和事是我们历史教育者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努力寻求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辨的平衡,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既让学生通过感性认知认识历史的发展,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又要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勤于推理、勤于分析的精神和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课堂,是人性的课堂,是历史教育者所追求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 《历史感性教学素材的种类和运用》 张红梅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2年
[2]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林 林景和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2月
[3] 《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徐永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97期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