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的配置与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的配置与设计

作 者:申 昌 (广西南宁市城市广场管理处 530021)

摘   要:结合建设海绵城市需求,分析园林植物对于处理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等问题的意义,探索园林植物配置类型,提出良好的设计,为满足建设美好海绵城市提供坚实的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植物作用;类型设计;主要配置

1、引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热岛效应、旱涝问题、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等,建设一个自然循环环保的城市刻不容缓,于是海绵城市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海绵城市的主要构成出来良好的排水系统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城市绿化植物的分配。而园林景观的配置设计可以一边兼顾观赏作用,一边配合构成海绵城市。
2、海绵城市
2.1概念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指南来看,海绵城市是指一个城市能够像海绵一般,拥有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良好适应性、“弹性”。并且做到在下雨的时候吸收水分,加以储存和净化,在需要的时候再将储蓄净化后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这是将自然与人工措施完美地结合。在确保城市不会受到排水等旱涝灾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整个城市区域内的储存、渗透和净化,有利于促进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2.2建设途径
2.2.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对于一个海绵城市来说,其的水声环境最为重要,因为海绵的作用就是吸收或释放水。通过构建各种水源涵养区、交流区进行融合,使破碎的区块链接在一起,把整个城市融为一体循环,使用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则可达到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2.2.2城市规划区海绵体城市设计与改造。结合城市的水系、道路、园林、交通等系统综合进行雨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有效加强海绵作用。
2.2.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利用。  在各类园林植物的帮助下,与城市楼层建筑相结合,做到滞留、保存、净化和利用雨水资源。保证城市不受旱涝灾害的困扰。
3、植物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
3.1构建生态走廊,沟通破碎绿色区块
从主要角度来说,海绵城市最主要的基础架构是水生态体系和景观生态体系的建设,而城市中的绿色区块和水区块则是重要的骨架和廊道,它们互相沟通,通过植物来调节城市的气候,改善城市结构并且保护本土的物种多样性。植物就是组成这些骨架和廊道的主力军,增强雨水资源的滞留渗入、流动循环。
3.2防洪防涝,补充地下水
湿地可以通过城市各类水道将雨水资源进行汇聚,并不是传统思想上的直接让其排入湖泊当中,并且由于渗透能力差导致土地蓄水功能减弱,水道径流增加导致洪涝灾害。而是利用植物景观根系和叶脉加强蓄水能力。而且也通过路旁的生态环境滞留能力,在多雨季节进行雨水储存,减少洪涝,而在干旱季节通过蒸腾作用释放以前储存的雨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且补充地下水。还可以做到固定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及其并发灾害。
3.3净化水资源,修复生态环境
水生态基础的建设,其重点就是污染的治理。在传统理念下的污水治理只不过是通过单一层次构架建筑机器,不能完全解决水体当中的复杂污染情况,反而还一次性排入江河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而利用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的自身生长时候的呼吸和富集作用,吸收水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固定有机物等物质,恢复水体平衡;或利用其自身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含氧量,形成水体基层土壤的好氧区和厌氧区,促进微生物活动,加强整个小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或利用植物的沉降、过滤、吸附作用储存胶体或有机物碎片。
4、不同类型海绵城市景观的植物选择
4.1植被浅购
在道路两旁或主要水体环境之间架构植被浅沟,构成其的主要植物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抗冲刷能力,还需要根系发达,有利于加固土壤,防治水土流失并净化污染。而且还必须拥有承受长期的周期性的旱涝灾害能力。可以选择本土的维护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的植物,且加强种植密度以增加雨水滞留时间和对水流的阻挡能力。
4.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利用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来对水体进行净化的一种典型设施、比如:将落叶草本和常绿草本混合栽种,提高在冬季的净水能力;而将不同植物的根系结合可以形成复合式植物床,创造出有利于微生物净化的有氧区与缺氧区的共同存在。当然在非降雨的情况下是干燥的,所以其植物的配置除了结合进水、滞水、净水目标外,应选用耐湿又耐旱的草本等植物类型。
4.3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为植被浅沟的改进版,其下沉的深度一个由所配置的植物耐淹性和土壤所具备的渗透能力确定。应该选用具有一定抗旱能力而根系发达、抓地力强且耐短时间内水淹的植物种类,增加滞留的水流量和加快雨水渗入地下及植物根系、叶脉进行保存。可以采用乔灌木配合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空间结构的小型聚落,且在多季节呈现变化景观。
4.4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可以分为蓄水净化区和植被缓冲滞留区。蓄水净化区应该选择抗淹能力强、根系发达、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可以从不同水区块选择部分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形成多空间层次的净水系统,达到传统净水系统所不能做到的地步。而植被缓冲区是雨水湿地向陆地的过渡区块,其应为湿地型水路错杂区域,有点类似沼泽,但没有那么复杂。可以选用抗水淹能力强,适应周期性水淹且根系发达具有净水能力的湿地植物或沼泽植物,且可以在水岸栽种喜湿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过渡及点缀。
5、结语
海绵城市的架构最最基础的就是水生态的维护和净化,园林植物在提供观赏性的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对雨季的雨水进行滞留、吸收、净化,用以补充城市地下水或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循环功能保留水分。到了旱季通过蒸腾作用将储存起来的水分释放出来,解决旱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不仅满足植物自身需求,还可以向城市供水,缓解典型的热岛效应,完完全全地将城市作为一块海绵,形成最基本的海绵城市构架。
参考文献
[1]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发布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14,21:8.
[2]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