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多肉植物发展现状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多肉植物发展现状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作 者:谈晓静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当今,人们越来越喜欢新鲜的、具有创新元素的产品,而多肉植物正是时尚、健康又令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多肉植物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生长习性近年来颇受追捧,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本文从国内多肉植物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为多肉植物的市场营销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多肉植物;发展现状;市场营销

1、国内多肉植物发展现状
1.1产业规模
多肉,作为风靡全国已久的植物,它在深受买家喜爱的同时,也缔造了花卉行业销售的新热点。2016-2021年仙人掌及多肉植物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显示,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多肉植物的生产大军中。福建、厦门等地区大力种植多肉,尤其是仙人掌类植物,漳州和龙海已经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仙人掌植物种植基地。
由于多肉植物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企业也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但由于企业资本的限制,大多规模化种植的比例还非常低,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所以在生产企业经济实力软弱和城市化引起的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规模化生产是一种发展趋势。
1.2销售渠道
如今,我国的多肉植物景观应用仍以室内盆栽观赏为主,但也出现了应用于室外绿化的趋势。在室内景观应用方面,许多大城市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多肉植物专营店数量繁多,二、三线城市专营店少且品种单一,多肉爱好者多选择在淘宝网购买。同时,网络店铺由于品种选择范围广,也吸引了一批城市消费群体,现已有淘宝多肉店铺4万多家。
1.3品种认知
大多数文章里所谓的多肉植物,所指的只局限于多肉植物中的景天科多肉物种,而景天科中的多肉植物,只占总的多肉植物物种5%至10%的比例。这种狭义的引说,会对整个多肉植物产业在认知上产生误解和错判,特别是对一些涉足未深的爱好者或投资人的思想造成混乱和纠结。
我国现引进的多肉植物品种(包括园艺种、变异种,其中有一部分通过种子繁殖及我国自行杂交或自然杂交)约5000至7000种(几乎涉及大多数的科、属都有引进),这为我国的多肉植物产业发展奠定了有利的资源应用、各类品种栽培习性、繁殖等诸多方面实践上的优势。但因一些原因,实际上大量繁殖应用的品种大约在2000至2500种,而且大多都是易繁殖、生产技术管理较易的物种。
1.4生产问题
我国多肉植物生产环节存在诸多隐患,一哄而上、匆促上阵、云量化生产,这种急功近利的风气蔓延着多肉产业,给我国多肉植物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性,柴静在“穹顶之下”影片中描绘的元凶“雾霾”一样,现在景天多肉植物种植也陷入了人为设制的“穹隆”,但可喜的是,许多有识之士在努力挣钱之际,也在积极的规划和铺垫后续之路,他们把文化作为先导,更广泛地挖掘多肉植物的利用空间,综合地评判多肉植物未来的走向,其中包括人文文化理念、人居环境、各层次的消费对象以及植物美与我国文化承受的交差融合习惯等。
2、多肉植物营销建议
2.1多肉植物产品定位策略
目前,有超过一万多家专营多肉植物的淘宝店家,京东、当当、1号店等电商网站也都销售多肉植物,多肉植物市场不断趋于饱和,产品细分也越来越成熟。[1]消费者对于多肉植物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多肉植物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商家在市场中找到自身合适的定位。
表2-1 多肉植物产品定位标准

2.2多肉植物定价策略
 多肉植物的价格,往往受不同品种、品种生长速度、年限、养护和繁殖难易程度、器皿材料质地、造型、规格等因素影响。总结出多肉植物的价格特点如表2-2所示:
表2-2 多肉植物定价影响因素

2.3多肉植物渠道策略
  我国花卉业的流通渠道较为混乱、交易起点较低,缺乏现代交易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故而我国多肉植物的现代化交易市场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网上的多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商家以次充好,因此需要加强网络监督并制定相关制度来确保网络销售平台的健康发展。
2.4差异化营销策略
  消费多肉植物的人群中女性居多,商家可针对女性消费者的特点来进行营销,如女性的购买欲望多受直观感受的影响,因此比较注重外观设计,故商家针对女性消费者此特点,需尽量使多肉植物的包装美观。 同时商家在对多肉植物进行营销时除了多肉产品本身的质量外,应注重多肉植物造型的美观及包装物的外观设计,也可赠送显示植物良好寓意的卡片,若是网上商店也可在平台上注明商品的寓意以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未来三年是我国多肉植物产业大洗牌、大调整的动荡时期。未来五年至十年是我国多肉植物产业非常重要的从磨合迈向成熟的过渡期。我国将从多肉植物生产大国,进入到影响世界多肉植物产业的世界强国,我国多肉植物产业的崛起将改变世界多肉植物产业的版图格局。
参考文献
[1]柯青禾,唐世斌. 国内多肉植物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J]. 现代园艺,2016,(1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