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明确生产核算范围的前提下,讨论了无酬家务劳动实际存在的价值与其排除在核算体系之外的矛盾。结合我国经济生产的特点和无酬家务劳动的性质,思考并总结了无酬家务劳动未囊括到核算体系的原因。并进行了无酬家务劳动的理论账户构造和实践假设,为进一步完善SNA核算体系进行思考。
关键词:无酬家务劳动;国民生产核算;SNA体系;价值估算
一、SNA生产核算范围
首先明确生产的相关概念。生产即使用投入获得产出,可划分为经济生产与非经济生产。非经济生产是指没有人参与或管理的自然过程,例如,自然界的树苗吸收自然养分是投入的过程,长成参天大树是产出的结果;经济生产是指由人类社会负责并控制的生产过程,例如,树木作为原料进行加工,这是投入生产要素的过程,木桌、船只是产出的结果。
SNA体系所核算的范围属于但不完全等于经济生产。对于所有的货物生产,无论是否具有市场性质,都包含在核算范围之内,对于服务生产,则不包含住户内部自给性的生产。
表1 SNA体系核算范围
二、关于生产核算的一个矛盾
(一)无酬家务劳动
无酬家务劳动在自给性服务中较为典型。与其相关的一个矛盾是:无酬家务劳动是有价值的,理论上等于雇佣家政人员完成同样服务所获得的货币价值,其带给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却未被核算。例如,打扫带来舒适的环境,做饭为住户成员提供能量来源,养育孩子使其健康成长,这些价值都不可忽视。
(二)未纳入核算的原因
对这个矛盾的权衡点在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论思想。 将无酬家务劳动纳入核算体系会带来不便。 理由如下:
1.生产与消费性质难以辨别。经济活动有明显的生产消费特征。对于雇佣家务劳动而言,雇主在进行消费,雇佣人员在进行服务生产,但无酬家务劳动中的住户个体的行为性质很难界定。
2.难以赋予合适的市场价格,难以征税。现期市场价格原则必须遵守,但在无酬家务劳动的核算中难以体现。以时间来计算价值,还是以服务质量来进行评估,都有一定困难。价格与价值难以确定,就难以进行征税。
3.传统经济指标将失去意义。将无酬家务劳动纳入SNA体系,会产生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形式的矛盾,进而削减CPI、PPI等传统指标体系的意义,并影响整个劳动社会的价值统计。
(三)矛盾所引发的相关问题
虽然我国核算体系未包含无酬家务劳动,但无论从国际还是社会发展角度看,制定相关核算规则都至关重要,随之而来的是以下问题:
1.如何找到适合衡量无酬家务劳动的指标,因没有以货币或其他合适的形式计量而将其排除是否会减少本应估量的价值?
2.与无酬家务劳动性质相当的家政劳动产值计入核算范围,假设将雇佣劳务全部替换为住户自给性家务服务,这个劳务所带来的价值依然存在,那么后者被排除是否有失偏颇呢?
3.总体来看,女性是从事无酬家务劳动的主力军,未核算的无酬家务劳动价值数量庞大,从经济核算角度来看,是否意味着低估了女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呢?
四、关于账户构建与实践思考
(一)理论思考——无酬家务劳动账户结构模拟
假设需要模拟无酬家务劳动增加值账户,则需根据已有账户体系特征来设置。 账户形式如下:来源方记录住户用于家务劳动的所有最终消费的货物与服务,使用方按服务目的分类为生存型、发展型与其他类型。
表2 无酬家务劳动的账户结构假设
与原有体系不同的是,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虽合计项平衡,但不意味着来源方货物服务的价值全部转移到使用方,而是要在新的标准下核算使用方的增加值。对于来源方、平衡项和账户所处体系的位置还需更系统的讨论和研究。
(二)实践思考——标准化时间调查与系统上报
假设要找到一个标准衡量无酬家务劳动的价值,以时间来记录是最合乎实际的,因为服务类型很多,而时间长短是统一的。
基于这个标准,可以以街道为单位统计从事家务服务时间,再利用互联网完善上报系统,根据企业上报产值的模式,依照地区市场平均家政人员薪酬核算价值,以得出最终的家庭服务产值。其中的误差也可拟合相关模型消除。
以上思考也引发下列问题:如何保证时间利用无明显差异,保证每户上报参与服务时间的真实与可靠性,如何高效的完成时间调查收集,是否通过抽样获取样本的时间长短来推测地区总体情况等等。
随着SNA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家庭的平等观念普及、统计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小瑜.李海东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8-24.
[2]高敏雪.李静萍.许健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5-36.
作者简介
吴志刚(1998-),男,江西南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统计系。
赵一棋(1997-),女,江西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