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学习好标准、执行好标准,激励好自己、管控好自己,建设好品牌、宣传好品牌”等三个方面介绍了辅导员战胜职业倦怠的方法。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方法
职业倦怠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辅导员“患上”职业倦怠后,既影响自己辅导员生涯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又对学生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一、职业倦怠的由来与内涵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2]。经过国内外学者的持续研究及定义修正,当下多数学者认为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专业自我效能感降低(个人成就感伤失)等三个维度的描述,其中,情绪衰竭( exhaustion)被定义为心理资源的损耗,表现为工作没有热情,工作怠慢被定义为对自己的工作及工作服务的对象不关心并有距离感,即工作懈怠[3],专业自我效能感降低被定义为消极的评价自己、且伴有工作能力体验与工作成就感体验下降[4]。在这三个核心维度中,情绪衰竭是根本,工作怠慢与专业自我效能感降低是其两个主要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障碍,严重的是一种心理疾病。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这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个有“职业倦怠”的辅导员能做好这个工作吗?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的学者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辅导员的高强度工作、学生对辅导员的不尊重程度、学校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社会地位较低,管辖的学生规模过大、多重角色的冲突模糊、对个人事业发展与前途的担忧、高校对思政教育的漠视和学校激励保障机制的缺失”等8个[5]。用矛盾论看,这8个主要原因中有6个原因是外部原因,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有2个原因是内部原因——多重角色的冲突模糊、对个人事业发展与前途的担忧,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都知道,决定事物发展质量与速度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会随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扭转:次要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从我自己在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三年实践看,我认为使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还是:角色转变不到位、扮演角色冲突、责任心与使命感不强、工作成绩不彰显等4个。现在还说国家、学校对辅导员重视不够、激励不够是不实事求是的。单以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的文件就足以说明国家、学校为辅导员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台,关键是我们辅导员自己能不能抓住这些机会、有没有抓住这些机会的能力、素质和业绩。
1.角色转变不到位
现在大学里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即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几乎都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有不少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这些荣誉只能证明其学生角色是称职、优秀的,因为是用衡量学生的标准来衡量的。但有的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职业人后,未能在实习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其思维、做事方式等带有深刻的学生式特征,但作为辅导员需履行的岗位职责与学生干部需履行的岗位职责比较起来,是很不相同的、且责任性大大增加,加之衡量其工作业绩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之出现了角色责任担当在学生与职业人之间摇摆,久而久之导致其未能在实习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且转变到位。未完成好角色转变谁该负责呢?
2.扮演角色冲突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辅导员的定义是: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知道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有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等四个。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还有全职保姆、消防员、安全员等等角色。在学校里,辅导员是承担角色责任最多的一群人,也是可以被任何人“使唤”的一群人。因为这里有片面但又全面联系的一个原因: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辅导员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做全职保姆的工作、是在做消防员的工作。时间就那么多,对多数辅导员来说,保姆的事做多了,那么其本职的核心工作就会做的少了。长期实践下来,还有多少人不会角色冲突呢?依据角色理论:承担角色责任越单一、职责越清晰,职责越清晰、做出成绩与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袁隆平先生穷其一生就在干一件事“杂交水稻”、且干出来举世瞩目的成绩。
3.责任心与使命感不强
做辅导员需要热情与激情,但只有热情和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辅导员的工作多数是“细小而重复”的工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很难把热情和激情长期保持下去的。可是又有多少20出头的人能在细小而重复的工作中长期保持热情和激情呢?
4.工作成绩不彰显
在学校里做辅导员,取得彰显成绩的是少数。多数人都在做细小而重复的常规工作。同时,辅导员自己对品牌和业绩的认识有不全面的地方。有的辅导员对成绩的认识是我认为我做得好。好成绩要得到至少两个认可,才会是好成绩。一是学生与自己认可,二是学校与社会认可,而社会认可是根本性的标准。这里并不是否定常规工作,而是讲做好常规工作只是我们履行了辅导员岗位职责的一部分。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这样的辅导员还是初级的。严格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有多少辅导员是高级的,尤其是那些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8年及以上的人?做不出有特色的工作成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还是本人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导致的。
三、战胜“职业倦怠”的主要建议
从职业倦怠的内涵与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可知,产生职业倦怠的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我提出的建议就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战胜方法可控”角度提出的,抛一块砖,希望能引出你的能战胜职业倦怠的玉。
1.学习好标准、执行好标准
对刚入职与在职的辅导员来说,我们是职业人,我们是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对刚从学生毕业转为辅导员的人来说,在自己都还有不少疑惑的情况下,去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是何其难。但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努力去做好。因为我们是政治辅导员。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和职业岗位职责,对辅导员来讲,我们的职业标准就是《辅导员管理条例》、《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学校出台的系列文件等。其实,辅导员在入职时,都有培训与学习,但有的人的学习和培训没有入心。标准就在那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标准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使标准成为纸上东西,而使标准落实在具体工作实践中。
2.激励好自己、管控好自己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需要掌声和鲜花。但这些掌声和鲜花是怎么来的就是大文章了。在工作中能得到外在的激励,其根本要素还是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特色与创新、工作业绩等在同类群体中是优秀的,否则是得不到名副其实的掌声和鲜花的。工作特色与创新、工作业绩是需要积累的,在积累的过程中是心急不得的,是欲速则不达。可有的人就往往会犯“急性病”。所以,在积累工作特色与创新、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我们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工作、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就是内在激励,而内在激励的主体只能是自己。
3.建设好品牌、宣传好品牌
辅导员的工作要有品牌思维、品牌建设行动和品牌建设业绩。哪怕是常规工作,也要用品牌思维去推动。每个辅导员都需要建设一张自己的“高铁品牌名片”。如何去建设自己的工作品牌呢?要建设和宣传自己的品牌,要先弄清楚衡量品牌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一定不是个人认为的标准,应该是社会和国家颁布或公认的标准。不同的行业、职业其品牌标准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一件工作能不能建设成为品牌,主要影响的因素有“工作创新性、工作可持续性、工作业绩影响力”等三个。建设好了品牌,就需要宣传好品牌。要会讲故事、能讲好故事,用品牌工作业绩影响他人,从而增强自己工作的成就感、幸福感。
各位同事,职业倦怠是一种“病”,这种病就象吸上了鸦片一样。有的能治好,有的因此而“伤生”。希望我们主要用防大于治的办法,解决好自己的职业倦怠问题,不要让自己陷入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之中,认真在岗位上尽责爱岗、爱岗有绩,以此助力我们成长为优秀的辅导员。
我们的工作是为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的。让我们以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共勉——“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聚焦培养出为国为民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2]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ClaRnz3EMd-G9QhnYIF026TS0lveLdf-6lmlP5AhIKivaCazfJdRS73HByzMjiyieusQS_MElqa6a61Vw7W5bJL9LJWvWqeKckOs-FeCv22A1khUaCG8QcFQnkGRGs
[3]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心理利学进展2003 , 11 (5 ): 567-572
[4] 何浩宇,崔寒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职业与健康2011,10(20):2378-2381
[5]潘国雄,《HRM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及对策分析》,高教探索, 2014,(4)16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