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来,高中生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迷茫,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健康。本文通过介绍心理健康的涵义及重要性、分析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来展开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同时希望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尤其是在高中这一重要阶段。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引言
研究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对学校的要求。现如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激烈的升学竞争、传播媒体的影响导致家长、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校园后,对许多问题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情况,能脱离现实的环境,能保持人格完整及和谐,善于从过往的事件中汲取经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适当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不违背集体利益为前提,能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恰当的满足个人基本需求。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自身心理状态影响心理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增强,渴望理解和尊重,有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在强手竞争中常以失败告终,特别是学习上的屡屡受挫,成绩下降,容易使学生过低评价自己,形成更强的自卑心态。久而久之,学生只认识到自身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慢慢形成对自我的不信任,进而可能转向对家长和教师的“憎恨”,也可能把“憎恨”的目标转向自己,形成自责心理。
(2)家庭环境以及来自家长的压力
一些家长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少数家长全然不顾忌孩子的感受,以自己想法强加给孩子,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不会与孩子沟通等等,这些都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此外,一些家庭问题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比如父母经常吵架,父母离异等。
高中阶段对孩子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尤其是高三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不能很好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成绩上不去本身自己就会有烦躁等情绪,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更是感到迷茫,严重者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弃学业。
(3)学校因素
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和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轻视甚至完全忽视对学生内心积极情感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对重点班学生的偏爱,对普通班的歧视,以及不公平地对待不同背景的学生,对有不良行为和违纪学生的讽刺挖苦、简单粗暴地批评斥责,这些都造成了学生的忍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显著缺乏。
同时有些老师不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过分看重分数而忽略其他,在沟通中居高临下、专制武断,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以至产生对抗心理,逐渐形成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节方式
(1)从家庭方面来讲,家长应该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如果孩子已经有很大的压力,就要注意缓解压力,尤其是他们回到家以后不要一味的给他们施加压力,家长每个月应该抽出一些时间与自己的孩子谈谈心,以便缓解他们的压力。同时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2)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要创造条件,增加专职心理教师,重点为高一和高三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他们矫治和预防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自我心理调节;让他们学会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认识现实、正视逆境、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借助释放、升华、转移、自我安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
其次,重视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热爱和关心学生,既要与学生保持施教与受教的关系,又要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得到温暖和爱护,学会尊敬长辈,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与勇气。
同时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师们能够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同时也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由于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阶段,很不稳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国家要制定一些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危害高中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社会环境,编织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四、结语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因此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种种措施,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备受关注,学校更应该重视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蔡前德.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J].广西教育,2014,(22).
[2]徐精敏.武汉市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5(9): 1331-1333.
[3]罗文伟,张瑞芳,陈军乐,等.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现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 1427- 1428.
[4]徐伏莲,钟明洁,陈海泉,等. 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5(6) : 847 - 849.
作者简介
刘姝辰,2000年12月6日,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职称:高中;单位:郑州市第一中学;专业:理科;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