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化学教学中几点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几点策略研究

作 者:刘 帆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中学 238161)

摘   要: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各个学校的要求、学生个人的经历均不同,个人性格差异更大,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方法;虽然考入了同一所高中,但成绩差距可能很大,家庭学习条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因此,进入高中以后,有的学生能够迅速转变学法,成绩仍然不错,有的学生却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成绩一落千丈,逐渐失去信心,沦为成绩差生。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指导他们,才能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学好高中化学呢?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策略研究

一、教材内容的调整
1.取舍
即对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取而用之,对不符合者舍而弃之。如第三章第1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开始的“思考与交流”栏目虽能激发学生兴趣,但是与本节尤其是与第1课时的学习内容并无太大关系,况且第1课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非常多,故没有必要进行,可以大胆舍去。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教学要求不当的内容,删减反复过多的内容,删减要求过死的内容,删减学生感到乏味、难以理解的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详略
即对教材中的知识有的详细学习、深入探讨,有的简略处理、一带而过。对学生来说,教材中的知识有的未曾见过,有的已为旧知,有的难度较大,有的较为简单,显然不必平均“用力”。另外,教材中的知识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教师在组织教学和进行训练时应有详有略,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3.拓展
即对教材重点表述不够充分、例子不够充足的地方予以充实,或将对学生后续学习有重要作用的知识进行扩展。如第二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并不要求学生掌握配平,但是学生如果不掌握一些配平基本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记住化学方程式将会发生很大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遇到常见化学方程式时,不妨以此为例适当介绍化合价升降法配平的基本步骤,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减少障碍。
4.变通
即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改造。第一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称量一粒米质量,或者设置一个情境,比如:某顾客运了三麻袋硬币到银行存钱,如果你是银行工作人员,怎样才能尽快知道钱的总数?通过学生熟悉或可以感受到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地走进化学计量之中,学习的过程自然生动有趣。
二、教材内容的加工策略
1.深化
即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第三章第2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科学探究”栏目的学习和实验时,学生感受到了碳酸钠溶于少量水时的温度变化和块状固体生成,但不知道原因,正处于悱悱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p57前两行,让学生知道是因为生成了碳酸钠晶体,同时指出碳酸钠晶体的风化是吸热过程(可以举例说明吸热过程不一定需要加热,如冰的融化),则其生成过程应为放热(可以举例说明,如上学时经过某段路是上坡,放学时经过该段路就是下坡)。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诸如此类的深化,既充分开发了教材资源,也有利于学生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2.简化
即把纷繁复杂的知识通过“削枝叶突主干”而使之简洁化、简明化,从而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简化的办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第二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的教学中,新旧概念的冲突、氧化还原反应的新知较多(特征、本质和电子转移的表示等等),再加上教师会举一些不熟悉的反应实例(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实在太少),这些一下子涌来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糊里糊涂。我在新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概括:这节课我们到底要知道哪些知识?让学生自己理出提纲:①氧化还原反应新概念②旧概念与新概念的关系③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④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含义与表示等。学生通过整理,对本节课的脉络清晰了,学起来心理就会踏实些,课后复习也就有章可循。
3.类化
即把知识点归属到一定类别中,从而将知识的范围放大,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归类可以按知识特点进行,也可以按思维方法进行。第三章第1节课后习题第9题是有关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比较。教学时笔者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几个客人在你家吃饭,但是家里的筷子长短不一,现在请你发筷子,你将如何发?学生说先把筷子在桌子上顿一顿,然后选出同样长短的一双筷子发出。我归纳总结:顿一顿,就把原来筷子两头的两个矛盾转化为一个矛盾,这其实反映了一种思想方法;我们在求解金属与酸反应这类题目时所采用的方法不正体现了这种思想方法吗?学生恍然大悟。再遇到解题方法类似的问题时,我只要说“顿一顿”,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4.活化
即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或课本范例来了解新知、记忆新知和掌握新知。化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知识比较零散,学生记忆负担比较重。如第二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由于其概念多,容易混淆;但学生对氢气(或碳)还原氧化铜比较熟悉。新知教学时,可以用其导入新知、理解新知,让学生从得氧失氧角度自然过渡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以此为例来学习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等概念;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范例来分析其他反应;在以后教学中每当学生概念混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开始分析推导。以熟悉的范例展开教学,新旧知识易于同化,有向模仿又提高了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学习过程增加了逻辑推理,还能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减少概念混淆现象,真正做到用活范例。
结语
诚然,教材的处理策略不只于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教材只是案例”,不对教材唯唯诺诺,才会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