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做出规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让学生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下提升人际交流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现实,首先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实效性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实效性
语文作为初中学习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中学教育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较快[1],这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需要创新课堂活动形式,同时也要面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提高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因此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等各个环节入手,渗透口语交际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过程中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语言实践
口语交际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出实效性。但是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语文教师还是过于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将目光聚焦于书本知识的探索中,而对于拓展课外知识显得无所谓,而对课堂中师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做出具体培养办法。这样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就会发现自身口语交际的缺陷,不符合语文教学实用性和实效性的发展。
(二)重训练结果,轻训练形式
从口语交际在课堂开展的质量和效率来看,发挥出来的实效性不甚显著,这不仅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做出的具体规定,同时也是活动形式开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活动中更多是关注的交际结果,而对于活动的组织过程缺乏讨论。比如在组织语文课堂辩论会中,教师一般从旁听讲学生的争辩过程,而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对于没有参与到辩论会的小组成员,仍然是处于低口语交际能力层面上,因此阻碍了口语交际实效性的发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全面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口语交际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
生活需要语言,同时为语言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语言丰富了生活色彩,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语言活动,离开了特点的环境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要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觉得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现实场景的再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得到了口语交际的灵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创设的情境中。比如在《科海泛舟》口语交际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科技对生活造成的双面影响,其次通过一系列现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从采访、购物、参观、演讲到接待客人等有秩序进行交际训练[2],为口语交际的实效性打下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涉及到两项重点方面,主要是人与之间的双向交流、沟通。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都是提升口语交际实效性的途径。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提出有争议的话题让将学生划分为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出学生发言的兴趣,愿意与教师交谈,这样才能更好符合提高口语交际实效性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学生交流,发挥出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渐规范学生的用语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的习惯,这样才能突出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三)口语交际要注意训练的连续性
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要形成系统性的训练过程,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口语,比如可以选择课前环节举行三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活动,坚持每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给予全体学生平等的交际机会,随着活动开展的顺利化,教师在每周课堂中选取两节课专门针对口语交际寻找话题,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在实践中按照“张口说话—先想后说—现想现说”的系统化训练流程,克服口语交际困难的学生一步步锻炼自己,必须有面对公众演讲的勇气,突破怕出丑的心理障碍[3]。在先想后说的训练中,可以教师给出学生交际的话题,让学生围绕着主题思考五分钟,做好充分准备,从而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的实效性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从学生长远发展做出的现实需要。只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运用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口语交际实践训练中,就能够提高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秀影,陈香珍.中学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5(2):85-86.
[2] 王璐.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凸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研版),2010,(8):148.
[3] 赵琪.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凸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J].亚太教育,201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