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要完成这项转变,高校必须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实践技能以及心理、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中,教师的良性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剖析了当代高校教育现状及教师与学生关系出现的问题,从而探讨教师在学生工作里对学生的良性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促进高校教育的有序发展。
一、当代高校教育现状及教师与学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普遍存在问题
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尤其对“90后”大学生影响更大,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普遍追求个性化。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熟期,生理、心理状态都不稳定,面对人际关系困扰、经济困难、失恋、学业瓶颈等现象,就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大学生刚从紧张繁重的高中生涯解放出来,面对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面对每天上完课后很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方向、没有计划,整日浑浑噩噩;其次,在学习上,面对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没有了老师监督学习。第一,许多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只是在考试前突击复习;第二,缺乏明确的学习计划,学习态度普遍浮躁,学习不求甚解,不能踏踏实实地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解;第三,写课程论文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文章,大肆复制、粘贴,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第四,上课不认真听讲,时有逃课现象,考试作弊行为频发。最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普遍存在盲目、随意、过于追求主观兴趣等问题。这导致学生兴趣爱好的极端发展,如沉迷网络游戏、过分热衷娱乐、社团等活动,由此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总之,现在的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安排普遍比较盲目,缺乏有效规划和合理利用,无法通过课余活动达到愉悦身心、有效提高个人素质的目的。
2.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脱节
“大学者,大师也”。大学的大师学识渊博,对学生肯定影响深远。大师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影响。但目前情况是,很多学生很少或可能性很小接触到大师。大师太忙了,稍微有点影响的教授都为讲课、作报告、做科研而不能和大学本科生接触,所以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只能是微薄的。普通教课的教师们一般下课就离开了校园,对学生的影响就是在课堂上,那么如果有影响肯定是学术影响,或学生的成绩影响。
3.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作用缺失
教学的目标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灵魂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但是,当前高校课堂中,教师引导作用普遍缺失。教师只注重“教”,滔滔不绝地一味传授知识,忽略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方向等的引导,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听讲、记笔记,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这样的教,实质上仅仅是以教代学或者有教无学,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讲授知识,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结果便造成了教与学的完全分离。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和肤浅理解,严重阻碍了大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对学生良性引导作用的重要性
1.教师对学生的良性引导作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有了它,学生的心灵就拥有了一片“最灿烂的阳光”。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启发引导,认真细致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原则,针对青年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更要以自身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与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必须经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才能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发展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此外,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体现。相对教师来说,教学主要是进行“导”,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良性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2.教师是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其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129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88.1%的人表示,大学教师对自己一生都有影响,其中16.9%的人表示“影响很大”。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社会各种负效应对学生的渗透影响日益加深,因此,教师应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加强对社会不良影响的抑制,有效消解负效应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恶劣影响。在进行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对学生的良性引导作用不容忽视。高校教学中,教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促进其不断进步的学,让其学会怎么学习、怎么思考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的是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3.教师通过良性引导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非常重要,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和探究时间;其次,形成科学探究的最佳时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不同的思维特点,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分解成具体的若干项,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把问题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训练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诉求以及课程方面等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教法,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良性引导,不仅是主体性教学的具体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设别致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宽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为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全面体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4.教师对学生引导作用中具备促进性。
促进性是指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行为规律,以此为基础,根据现有发展水平,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独立性,而且还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最佳条件,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向更高水平发展。学生的学习就像在桃林摘鲜桃,要让学生学会“跳一跳”就能能摘到桃子。这样既不会使学生产生桃子高不可攀、俯首皆是、伸手即得的误解,又能通过“跳一跳”的过程,让学生不仅能够摘到桃子,摘桃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又培育了科学的品德。所以,教师的一切引导行为都要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其知识、能力、品德等都能够达到最佳的发展高度。基于这一基本认知,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给教师起了一个专门名称,即“促进者”。他对这一名称作了比较贴切的解释:教师就像是学习的向导、解决问题的榜样、发动学习的催化剂、学习过程中的助力,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良性引导作用的体现。
三、加强教师对学生良性引导的具体措施与路径
高校的教学过程比较注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突出,而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发展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开始积极主动的进行认知建构。这种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良性引导,以期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迎接未来挑战。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最大不同,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更注重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挥和体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面对未来挑战,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引导和教育十分必要,也意义非凡。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人们的是非标准认识、思想观念、价值造成一定混乱,特别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比较茫然、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甚至有的学生面临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怎样面对未来等问题。大部分学生面临这些困惑和疑虑时,就迫切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良好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对就业竞争的分析促进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通过督促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学习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加强专业教育,帮助他们有效树立专业学习和就业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意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方向等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对就业的目标就更加模糊了。因此,教师应对新生加强专业学习的良性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发现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学习的能力,由此逐步明确就业时的发展方向,增强就业竞争意识的培养,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为了达到这一良好目标,首先,教师要明确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方向,帮助其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在充分了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同学生一起分析人才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才需求;其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不断强化气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自信意识,充分引导学生明确人生方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会好高骛远,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学好知识、掌握好技术、练好本领,然后充满信心地去迎接社会挑战。再次,在最后一学期,教师要将学生的主要注意力引向就业需要的基本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上,鼓励毕业生在就业前把握学校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继续提高自己,为就业竞争和将来的工作竞争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大三、大二的同学,也不断鼓励他们要提前努力,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专业内涵和基本功,要相信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通过前期努力为以后的毕业奠定良好专业基础。最后,教师还应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择业指导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的教育,不断完善对毕业学生的各方面教育,使其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新的工作和未来挑战。
2.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了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支持。但在学生形成质疑、探究的思维习惯之前,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方式,所以教师还应该不断创新,让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起来。首先,如果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偏差或领悟不够深入,教师应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引导、指点迷津,既充分肯定和赞扬学生,又能够指明问题所在,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问题,以问题开头,也以问题结束,中间过程就是细致地分析问题、明确地解决问题。再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体现层次性和条理性。教师设计和提出的问题应该根据从低到高的层次进行。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理清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层次、有梯度的设置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设计合理、恰当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还能进一步培养其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当然,设计的问题可以极具探索性和开放性,那么答案的设计也就不是唯一的,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广阔的思考、想象空间,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这样的问题才真正有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设计问题。一般情况下,沉思型的学生成绩要优于冲动型的学生,但是冲动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沉思型学生不相上下。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进行不同的培养和训练。在合作学习的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风格的不同选择和分配不同的任务。例如沉思型的学生往往倾向于独立思考,注意广度小,教师便可限定时间让其阅读并整理研究资料,同时注意安抚其因时间紧促、压力过大而可能产生的烦躁情绪。
3.积极引导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灵活的合作策略与技巧、开放性思维等的启发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训练其在自主学习中同他人合作、讨论的意识与习惯;其次,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旁点拨,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进行平等的引导和探讨,而不应将自己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学生;最后,积极帮助和鼓励学生建立课堂学习合作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共同积累学习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巧和策略的运用,引导他们更好地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交际能力。总之,教师一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不断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4.加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日常生活中,自信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也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教师应该懂得适时、恰当的鼓励学生,特别是在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理想是指一个人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它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力支持。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比如将来要当教师、医生、公务员、律师等,这些都是理想的具体体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教育学生的场所,学校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人才。而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加里宁曾经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教师是教育学生的灵魂人物,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帮助其建立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精神信念和人生理想。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的悲观厌世,感觉前途渺茫;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脱离实际;有的则常立志,却没长志,等等。这种种不良表现深深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许多伟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着远大的理想,而且一直坚持着努力奋斗,于是最终理想成为现实。大学生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会极大提高。因此,加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良好学习与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尤其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对学生思想工作引导作用的落实,是进行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引导作用恰到好处,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其在毕业后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社会挑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把握好时代的主旋律,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一系列科学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有效规避时代思潮中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因素,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引导和专业知识教育,全力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深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这正是当前我国大力进行素质教育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唐国战,大学生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教育与引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43-47.
[2]章周炎,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导师和生命导师[J],思想教育研究,2009(9):53-55.
[3]韩文雅,颜李,创新工作创“心”服务[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0):76.
[4]杨晓慧,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89-193.
[作者简介]
李方平,女(1960.1——),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助理研究员,从事学校教育研究,西方文化研究,中国现代和古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