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就是要在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运用精准扶贫的思维理念,使高校资助工作识别精准化、支持精准化、管理精准化,以解决当前资助工作所存在的不足,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由“量”到“质”的转型,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水平。鉴于此,文章重点就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实施路径
1、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现状
1.1不良社会风气对部分大学生思想冲击大
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时期,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当今社会上唯利是图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领取国家助学金,另一部分同学在获得校园地贷款或生源地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及时还款,造成个人征信不良记录,给学校、社会、个人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国家、社会和学校资助资源是有限的,这样不诚信的行为必定造成另一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无法受到合理的资助,在广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不良影响,让学生产生好逸恶劳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偏差,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公信力构成严峻挑战。
1.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模糊
现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一般经由班级评议小组成立并公示、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小组评议、辅导员审核、院系认定、学校评审等程序,然而在部分学校和院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体认定过程中,存在程序混乱、标准不一、判定主观、缺乏反馈等问题。一直以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的依据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由学生所在的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但是有时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缺乏了解,碍于情面,开具证明材料有一定的随意性。证明内容多以宽泛描述为主,缺乏可考察的具体数据,且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最低生活费标准难以界定,加之申请学生家庭情况复杂,无法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评选,加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观性。
1.3资助档案建设薄弱
由于部分学校院系分管资助的老师流动性大,学校对学生资助档案没有统一的要求,各院系资助标准不等,高校学生资助档案建设一直是资助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的院系甚至没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档案,无意中造成一些同学反复受到各类资助,资助过于集中,而另一部分特别困难或遭遇突发变故的同学则无法受到应有的资助。在现今高校中,一位辅导员要带200名左右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建立完善的资助档案,有助于辅导员有的放矢做好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
2、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实施路径
2.1精准识别,辨别好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要选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小组成员、严格评议程序、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判别。首先,可以通过班级同学推荐的方式选出在日常表现中公正无私、有威信的同学,一般涵盖宿舍成员、班级干部、贫困生代表与非贫困生代表等群体;其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要求的家庭经济状况认定程序,程序的严格是保证结果公平的基础;最后,要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作出综合分析。充足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高校学生工作者不能仅局限于申请材料的识别,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日常消费状况等信息做出综合判别。
2.2精确帮扶,满足学生的生活发展需求
在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之后,要主动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全面化的帮扶支持。一方面,要进行物质支持,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支持主要通过国家助学金实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要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资助工作人员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资助政策。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群体、专业特长群体、创新创业需求群体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别提供基本技能岗位、知识技能岗位和创业实践岗位,在通过相应岗位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能力发展的诉求,充分地体系了精准资助过程中资助形式差异化、资助目的与学生需求相契合的要求。
2.3精确管理,重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的资助工作关乎学生权益和教育公平,提升资助管理的精准化程度,一方面要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通过法律与制度手段,杜绝资助工作中的徇私舞弊与贪污行为,确保资助资金用于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监督,杜绝弄虚作假、挥霍浪费现象的出现,对于弄虚作假者要记入诚信档案,对于挥霍浪费着要批评教育,直至收回助学金,同时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教育感恩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信意识。完善“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体系,通过实践项目的支持,激发受资助学生回报社会与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受资助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多级联动,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与面的结合、物质帮扶与精神滋养的互补,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宗师,程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06):49-53.
[2]王斌,汪松.精准资助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7):100-101.
[3]梁广东,赵爽,盛淑英,冯鹏羽.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0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