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播种真善美 孕育正能量

播种真善美 孕育正能量

作 者:李蕙林 (云南云县忙怀京剑希望小学,云南 临沧 675800)

摘   要:在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小学音乐课中,整合乡土教材,有利于学生形成了好的音乐素养,也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乡土资源;音乐素养;民族文化

音乐被称为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一种开启心智,感染灵魂的艺术。小学音乐课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入门课,在重视音乐知识技能启蒙的同时更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审美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课程的人文属性。基于这种理念,笔者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地方乡土课程的开发来探索一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特殊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希望通过音乐教学在孩子纯真的心底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盼望他们人生能因此而展现出无穷的正能量。
音乐是表达美、创造美、传递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播撒美的种子,为正确审美奠定基础,送给学生一把打开通往髙雅灵魂世界的大门一把钥匙。美好的音乐可以伴随我们一生,无论我们是处在阳光明媚之顺境,还是在风雨如磐的艰难时刻,音乐都会给我们无穷的力量让我们继续前行。人生可能有多余的物,但不会有多余的音乐,音乐应陪伴我们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应当喜欢音乐且会欣赏音乐,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有缺憾。
音乐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巨大深远,如果没有学校课堂规范的音乐熏陶,没有学过音乐基础知识,不了解鉴赏音乐的基本要求,那我们的音乐素养就只能靠来自社会的音乐影响引导而逐渐形成。在人类已往的历史中,各民族的文化就多靠这样的方式传承,但传承的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文化传承就加倍受冲去,轻则传承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重则失传,音乐的传承尤其如此。一个人的音乐素养如果是在自然传承中形成,则必有一个良好的自然传承环境作为基础,如果这个环境遭受破坏,我们就只能通过接受学校教育来完成这一任务。
当今世界,艺术种类繁多,艺术创新层出不穷,各类明星闪烁炫目,加之媒介手段日新月异,特别是在通讯技术发达而又普及的中国,农村牧羊老汉都用视频相互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们都可以借助电视、电脑、手机欣赏到中外各种最新最潮的文艺表演,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已不在缺乏普通意义上的文艺氛围了。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因此具有了良好的传承环境而形成了文艺素养,而是恰恰相反,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泛滥式普及,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审美错乱,价值混淆,信仰危机。纵观当今各种评比选秀,表演,展览,以丑为美,以恶俗为高尚,毁灭传统又无能创新,只得恬不知耻地秀丑。源头浅薄,潮流浑浊,带给消费者的只能是肤浅的、破碎的.错位的审美,譬如相当一部分各种题材的神剧、宫廷剧、穿越剧、玄幻剧、甚至反映时代的励志剧、婆媳伦理剧、农村情感剧,也包括一些明星大鳄打造的巨作,更不用说那些网络节目,日以千计的流行乐曲、铺天盖地的短信微信推特内容了。繁荣的背后是如此的混乱,没有一双慧眼,在这些泥沙俱下的时代文代潮流的冲击下,轻则审美错位,重则三观沦陷,以此可知上述所言并非为哗众取宠而故意危言耸听了。
笔者是一个刚走上教学岗位不足两年的小学音乐教师,执教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忙怀乡京剑希望小学。忙怀乡是澜沧江畔的一个彝族布朗族乡,这里的彝族布朗族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能歌爱舞,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谱写了灿烂的沧江文代,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审美传统观念。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值得骄傲,理应大张旗鼓地宣传,继承,弘扬,发展,但现实却令人感叹惋惜,在时代的世俗文化冲击下,这些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完美的传承,而充斥乡民头脑的那些现代的、外来的时代表层文明。乡民们没有从这些泛滥的繁荣中学到精髓形成自己的文艺素养,导致今天一代人在文化生活上貌似与时代同步,实质上处在邯郸学步的尴尬之中而不自觉。
一切优秀的成果都是通过继承与创新得来的,一首《达坂城的姑娘》传唱于全球每个有华人身影的角落,得力于西部歌王王洛宾对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的热爱,得力于王洛宾对朴素的传统美的执著追求,得力于王洛宾的创新表现,类似的还有六合的《茉莉花》、川西的《康定情歌》、云南的《小河淌水》、大西北的“花儿”调、陕北“信天游”等。正如天然原生的食物才环保健康一样,貌似简朴的民间传统音乐也高含各种文化艺术营养成分,珍惜发掘才能继承,而合理地创新展示却能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赋予其时代的艺术要素,为其注入活力焕发生机,民族的才可能变成中国的进而成为世界的。而本地彝族布朗族音乐舞蹈淳朴自然,内容丰富,易懂好学,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有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发利用。
当我们审美错位,以丑为美,以美为丑时,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优秀的反而会被当作土旧俗而遭抛弃,这种抛弃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最容易发生,而当这一种不应有的抛弃发生时,及时发现是万幸,尽力补救就是一种历史赋予的责任。
小学音乐课的意义简单而伟大,一方面是用最亲和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传授他们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奠定纯正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是发掘整合学生熟悉的乡土素材这一课程资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于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养成民族文化的正确审美观、价值观、自豪感、使命感。孔子以六艺兴教,六艺之中乐为最崇。小学音乐课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乐教的意义会因认识的差异而不同,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正确的理念整合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就会热爱珍惜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就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自觉地将这些文化传递下去,发扬光大。
果能如此,则学生有了良好的音乐素养,民族文化也得以传承,何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