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在游戏现场运用“观察四步曲”的方式,收集有关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依据资料分析,以此推进观察者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对幼儿身心发展、游戏水平的真实了解,提高幼儿区域游戏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幼儿游戏;观察分析
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强调:“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与分析,教师能够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
一、每个儿童的游戏都是个别化的历程。
(一)背景和意义
《纲要》中明确指出:“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幼儿是否在游戏中得到“满足与发展”呢?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师更需要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从世界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来看,教育的革新必然是要回应个体的需求,促进个体主动、深度、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每个儿童的游戏都是个别化的历程,让教育回归生命,就是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一个小女孩在一年之内从害羞不敢说话到成为故事剧的导演和主演,一个小男孩为了完成建构的任务废寝忘食最终还是失败,失败后反思反省再次出发而获得成功。从这些幼儿园游戏案例中,我们看到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而这个成长是由内而外的,没有人强迫,没有鞭策。游戏观察可能是看到或找到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聚焦的问题
儿童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因此人们常常说游戏是观察儿童心灵的窗户。通过观察与分析,教师能够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细心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看了什么?看到问题后该怎样分析?分析后该怎样跟进与互动?跟进后又该怎样总结经验、形成策略?
那么现实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又是怎样呢?我们对教师的观察分析意识和能力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
从图表(本文省略)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1)教师区域活动中的观察意识不强。(2)教师的观察手段和方法单一。(3)教师的记录与分析水平需要加强。(4)教师对观察能力的学习与培训有需求。
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产生的这些困惑主要基于这样的原因:第一,教师观察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应该“观察什么”;第二,教师能捕捉到游戏中的一些现象,但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看不清幼儿行为与发展的关系,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和思路;第三,教师仅仅知道等待与观察,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现场互动,缺乏有效互动的方法与策略。因此,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就要从这些原因入手,让教师在观察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二、怎样对儿童的游戏进行观察
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在游戏现场运用观察记录的方式,收集幼儿行为过程和日常经验的资料以及有关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依据资料分析,以此推进观察者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对幼儿身心发展、游戏水平的真实了解,提高幼儿游戏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课题组提炼的“观察分析四步曲”操作模式是按描述、解释、回应、跟进的顺序节节递进,但环绕的核心始终是幼儿发展需要。其中观察记录基于真实、客观呈现的游戏现场,分析归因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调整策略指向教师的解释判断和适时介入,反思跟进又作用于描述、解释、回应。以此循环往复,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第一步:观察记录
课题组结合实际操作情况,制定了四维度观察指标。观察指标的制定研究从粗糙到细致,帮助教师找到具体、可操作的观察点。通过具体的指标,帮助教师找到观察的方向,当然,“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与充实,在运用“指标”的过程中不断用案例积极地去诠释内容,真正发挥“指标”的效用。
四个观察维度框架的构建
【观察指标一】学习品质:
观察维度:专注力?持久度
研究问题:活动中幼儿专注力的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更换区域?
观察表:
四个观察维度作为游戏观察的媒介,有效解决“观察什么”的问题,为教师对游戏的观察与跟进找到突破口。
第二步:分析归因
这一环节要对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作出解释,充分观察所处的背景因素,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从而达到观察研究的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共同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帮助教师明确哪些是该关注的重点,从中梳理出了一些共同的经验。如:
●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分析孩子的兴趣所在,如孩子对投放的新材料的反应,孩子是否能用旧材料玩出新意。
●分析孩子的不同学习方式,把握不同类型孩子在区域学习中的状态。
●关注孩子的问题解决过程,分析、把握材料的层次性。
●关注孩子与同伴互动的情况,分析、了解孩子的合作交往水平。
●关注处于游离状态的孩子,分析原因所在。
第三步:调整策略
第一:捕捉策略。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时要会及时判断、捕捉幼儿的所需,并提供积极的支持,促使游戏开展地更加深入。
第二:询问策略。当幼儿活动停滞不前时,教师启发性地询问能促进区域活动在空间、内容等方面有新的拓展。
第三:回应策略。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新的玩法时,教师的回应会给予幼儿最大的鼓励。
第四:分层策略。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投放材料时也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
第四步:反思跟进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将有助于游戏活动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区域活动计划制定的反思,二是对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反思,三是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反思,四是区域活动后序跟进的反思。
三、游戏故事量表的开发和制定
观察幼儿游戏记录量表的设计是课题实施的关键点,课题组开发了时间取样记录表、图解记录分析表、“游戏故事”记录表,其中“游戏故事”记录表最为常用。
“游戏故事”记录量表是指在幼儿活动中(或之后),观察者用简单而具有描述性的语言记录下幼儿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信息,然后再加以分析和诊断,较完整的呈现了“观察四步曲”。“游戏故事”量表分子母表,母表指向教师的观察分析;子表指向幼儿的自我记录和评价。下面以发生在幼儿园建构区的游戏《动物园的搭建故事》为例,教师连续跟进的游戏故事记录量表:(见下页)
“游戏故事”记录表经过不断调整,越来越被老师们接受、认可,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态度和能力,故事性描述就如同一个小洞孔的渔网,能够捕捉到儿童行为中的这些不同和细微差别,捕捉到所有这些行为情境、风格,并且能够永久保留这些信息。故事记录方式注重感性和理性的相互交融,它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描绘丰富和细致的内容,观察者娓娓道来的游戏故事,是日后教师研究幼儿的好素材。
在幼儿园,教师走进幼儿的日常游戏生活世界,通过与孩子的合作与互动、关注与倾听,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的游戏价值。然后通过故事的叙述方式,教师把游戏者的现场体验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游戏故事。故事使得理论思辨内容丰富起来,使得内心主观感受凸显出来。故事,把艰涩鼓噪的理论还原到游戏中,把生动而真实的游戏展现在大家面前。随着故事的展开,随着情节的进展,随着事件的承接,使得人与人发生真正的生命。
孩子的游戏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构成的,他们用故事交流经验、表达困惑,给彼此以鼓励和支持。游戏故事既是对游戏观察、理解与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
四、研究的思考
(一)丰富教研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游戏观察的精神内涵是“儿童本位”。只有掌握了关于儿童的基础知识,才能实现对儿童的了解和理解,才能体会到儿童的特质和价值,才能敏感于儿童的需求和需要,才能意识到何为“儿童本位”。所以说,尽管“儿童知识”不是形成“儿童本位”的充分条件,但缺乏相关知识的所谓“儿童本位”一定是玄虚而无法落到实处的。例如,很多教师形成了主动观察并记录幼儿行为的意识,掌握了正确的记录方法,但对如何分析幼儿行为、怎样生成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策略存在困惑,导致观察止于完成记录,不少珍贵的资料停留在纸面上。
所以,游戏观察如果不伴随着多元的、深入的分析,没有观点的激荡与教学的重构,无异于数据汇报,对教师的促进是有限的。本课题在深入推广的过程中,借助园本教研,对观察记录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教师提供的观察记录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些案例无论在教研组活动、经验交流或课题研究等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研讨和研究的素材。优质的观察记录是可以成为老师们的范例、论证理论的依据、检验教学结果的证明……观察记录可以作为教研导入的起点,可以是教研活动过程中多个角度的讨论的热点,也可以是证明教学理论的终点,或下一次研讨的一个新起点。所以,观察记录不单单是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也是促进教师或者是带动一个团队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理性研究材料。
(二)明晰教师角色,课程意识开始觉醒
儿童游戏观察的表征是重要的课程内容,生成于游戏的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教与学,老师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动性越来越强,探讨游戏、生活中的问题不再受空间限制,教师的思维后置于幼儿,考虑的是“幼儿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哪些资源可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怎样使资源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材料?材料怎样呈现可以帮助幼儿自主获得信息?”等,这使教师成为“隐形人”,成为促进幼儿主动提出真实问题的人,成为促进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人,成为有准备的学习环境的精心设计者。
老师们开始真正懂得生活中的点滴机会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关注儿童经历的寻常时刻,对大课程、整合课程、生成教学等逐步领悟,课程意识开始觉醒。
(三)聚焦学习品质,促进个性化教育
幼儿“投入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是游戏观察的重要指标。当活动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幼儿心智的内在机制时,幼儿便可能更长时间地投入其中。以前,很多活动总是有教师发起,但现在更多的是幼儿发起,教师给予支持。一旦幼儿认定任务并开始进入特定活动后,幼儿会自然进入利用各种手段努力围绕任务进行活动的状态;以前,幼儿总是以教师为标杆,从不怀疑教师,更不会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提出不同意见。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幼儿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明显增强,幼儿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自主、自由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
聚焦学习品质的观察是课题深入研究的重点,实际上老师在游戏观察中能够捕捉并发现儿童的学习品质,比如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像和创造等等,但似乎很难找到促进其学习品质培养的有效指导方法和策略。因为学习品质的培养总是散落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所以,下一阶段课题组想尝试做一些个案的研究,针对每个个体,能够开出个性化的诊疗单,并帮助找到适宜的药方。
游戏观察呈现的是一个彼此成全的过程。教师成全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可能随时成全我们的想法,这是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彼此了解的过程。游戏观察让教师更走近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更让我们和孩子亲密的在一起。
参考资料
[1]沃伦.R.本特森(美)儿童观察——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
[2]周燕.科学认知的哲学探究:观察的理论渗透与科学解释的认知维度[M].人民出版社.2007.5
[3](澳)约翰B.彼格斯(JohnB.Biggs).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新蕾出版社,2013 (7)
[5]王春燕.教师游戏指导策略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幼儿教育,2013 (12)
[6]万中.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J].学前教育研究,201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