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教师课堂语言的转化

教师课堂语言的转化

作 者:李胥增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中心小学 116000)

一、前 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是师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互动的主要纽带。教师不仅通过教学语言传递知识、授业解惑,同时也通过教学语言唤醒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建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语言,对教材进行准确、清晰、生动的描述和讲解,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和接受教材语言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的转化,教学语言进行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当今社会,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了学校的中坚力量,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高学历,但教学质量和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即使教师专业知识非常精通,如果没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不能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课堂语言,就无法提高教学效率效果,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就无法提高,因此语言转化能力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全面领会和深刻理解教科书语言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揣摩酝酿、加工转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教师想要上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充分准备,依据教学语言转化的基本规律,运用教学语言转化的基本技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语言转化的过程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而作为老师,在教学当中,如何运用语言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如何把心里的想法以最恰当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恰当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不仅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而且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的这种角色如何扮演直接地反映在教师教学语言的转化上。教师教学语言的转化大体上要经历三个段。一是将教材语言转化成教案语言,二是将教案语言转化为课堂讲解语言,三是从课堂讲解语言转化到辅导语言。
(一) 教案语言是对教材语言的概括和归纳
教材语言,也就是教科书中的语言,是以教材为载体的语言。它既要在内容上承载着某科学科知识的表述,又要在形式上适应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加工和处理,也就是完成由教材语言到教案语言的转化过程。教案语言是教师在全面理解和领会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加工而形成的语言。因此教案语言既要注重有序性、规范性、科学性等,又要有所创新。
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的转化是教师将一种书面语言变成另一种书面语言。这一转化过程产生的教案语言绝非照抄、照搬教科书语言,而是教师认真研究、反复斟酌,在教科书语言基础上,经过领会、消化、梳理、提炼而成的书面教学语言。它对教科书语言进行科学的处理、精心的选择和巧妙的组合,比教科书语言更简明确切、更具有条理性和概括性。教案语言是教师上课前必做的一项准备工作。有了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学就有案可循,教师讲起课来,就会有条不紊、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可使整堂课程的教学层层渐进、循循诱导,有利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化教学的效果。
以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为例,下面的是一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经过分析概括,把整篇文章转化成了这样的结构图表现在教案上:
这个结构图以文章题眼“借”为突破口导出纵向思路“为何借 → 怎样借→结果”,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度,又放缓了教学坡度,还使文章叙述的线索一目了然。“嫉妒→斗智→自叹不如”准确地概括故事的经过,便于学生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既突出了本课重点,又突出了本课难点。然后又以箭为突破口,使得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 课堂讲解语言是教案语言的灵活运用
教案语言在经过一番课前试讲、修正之后,就要进入课堂,这就是课堂讲解语言。这需要教师在简与繁、深与浅、快与慢以及具体与抽象、口语与板书等各方面做出必要的调节,调动所有的语言储备,巧妙地驾驭学生的情绪和语言,对教案语言进行临时性的再创造。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他的蔡老师“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使作者“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啊!”由此可见,创造性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应将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将教案语言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讲解语言,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过程,是教学语言转化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个过程最能体现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好的讲解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翅膀,有了翅膀,课堂教学才能飞动起来。
教案语言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讲解语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优化:   
第一、讲解语言要简明扼要,流畅连贯。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显著相关。课堂上,教师要运用易于接受且适合的语言,确切地传递定义和概念;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明确地呈现要点;运用简练而有吸引力的语言,尽早进入主题;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使学者能保持适度的兴奋点。
第二、要将讲解语言转化得生动形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心情密切相关。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学生就听得津津有味,心领神会。这也叫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默契交流。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
第三、运用有效的提问加强讲解的效果。
有效的提问是教学语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教师只顾滔滔不绝地输出教学信息,而不管信道是否畅通,那么学生信息就会大量流失。这就需要适时恰当地排除来自学生“不专心”的干扰,通过察言观色,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语言。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问的巧妙,那么课堂提问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
(三) 辅导语言是课堂对讲解语言的配合
学生经过教师的传授,接受了教材的内容后进入运用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一阶段的学生作业、练习、答卷中的问题,依然需要教师的语言辅助。这一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内外教学中以个别学生为对象辅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语言,即教学辅导语言。
辅导语言要突出诱发性、点拨性、激励性、精当性、针对性。对不同水平和不同个性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作业的讲评,要富有鼓励性,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讲评中获得完成作业的快乐与光荣,激发起上进心和进一步的成就动机。要公正、全面、不带任何个人偏见和主观倾向,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作业情况。
辅导语言与系统讲授语言紧密配合,互为补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语言类型。
三、教学语言转化的要求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因而有其特殊性,教学语言的转化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 教学语言的转化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每门课程都有严密的结构,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的目的性要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于是,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转化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科学性是对表达的内容而言,它赋予教学语言以强大的雄辩力和征服力。
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模糊,造成判断上的错误,推理上的自相矛盾。这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也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 在教学语言的转化时要注重教育性
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既教书又育人。“授业与传道”是水乳交融、同时进行的,因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总是连同自己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都应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与教育价值,并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使得教师的真情和语调随着讲授的内容而起伏变化,表明自己对是非善恶的态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爱和憎,使他们既能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又能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熏陶。
(三) 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化还应注意丰富的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关心学生、热爱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富有情感的生动的语言,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情绪开始学习,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探索知识之谜,从而体验学习的愉快。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以姿势助讲话。姿势包括手势、体态及面部表情等几个方面。优美的教学姿势,可以表达情感、烘托气氛、表示情态、表达意志、增强气势,是辅助语言的重要手段。它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下定义或限于学生接受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
四、教学语言的转化技巧
教师的教学语言转化,除了应该注意它们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他们要好懂、好理解、好记忆。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教师可以在转化时运用一些技巧,将晦涩的语言转化为顺畅的语言,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将分散的语言转化为集中的语言。
(一) 将晦涩的语言转化为顺畅的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特点慎用一些新名词专业术语等,避免用晦涩难懂的教学语言。但是有些教学内容,专业性比较强,既不好懂又不好记,令人十分头疼,这就需要运用语言的转化技巧,化晦涩语言为顺畅语言
(二) 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语言
抽象的概括性语言自有其重要作用,但是从教学角度来看,具体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对抽象的东西难于掌握的年龄特点,教师讲到某个概念或某一原理、定律时,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等方法,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启发,然后通过教师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引导,最后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 将枯燥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语言
教学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新旧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激发再造想像和创造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恰当的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本中躺着的文字站立起来,丰满起来。
(四) 将分散的语言转化为集中的语言
教科书中的语言,在介绍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往往比较分散,因为书面语言不同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为了叙述明白,不得不多用一些语言,而且比较分散。为了使某些重点难点好懂好记,可以进行概括,把分散的内容统领起来、集中起来,编点教学口诀或编一两句顺口溜,利于学生记忆。
五、结语
教学语言是教师经过精心组织、长期酝酿、千锤百炼、深蕴思想的结晶。教学语言转化过程是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经过优化的好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指导,对于激励学生智力因素,对于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对于夯实“双基”培养“两能”,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基础作用,同时也具有促进作用。
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和谐协调,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在教学语言的转化上下功夫,熟悉教学语言转化的过程,仔细研究教学语言转化技巧。如果能够运用好教学语言转化艺术,就一定能够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著.理解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9.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7.
[3]赵化侨,感悟教学艺术--把课讲活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大学教学2003(1).
[4]韦志成著,《教学语言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96.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5.
[6]段秋月,巧妙运用幽默语言提升语文课堂魅力[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07(27).
[7]龙霞,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 中华现代教育(第1卷)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4).
[8]姬风霞,论教师口语风格及学生对教师口语风格的选择.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1).
[8]候静,王英华.探析教学语言,提高讲课艺术.教育与职业.2006(23).
[9]张俊峰,王庭宽.教学语言的特性与运用艺术.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10]潘春光.浅谈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艺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6).
[11]徐悦,廖圣河.钱梦龙教学语言艺术探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06(84).
[12]王福明.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技巧.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