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及时评价,也是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这节课甚至这门课的兴趣和态度。并从理答要有针对性、拓宽理答关注点及理答方式的整合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的理答策略。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
关键词:针对性;关注学生;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是要精心设计课堂理答,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针对课堂的实际情况,产生良好的理答效应,巧设以下策略:
一、理答要有针对性
理答的引导者是教师,对象是学生,无论理答前的问题设计,还是理答时的语言交流,语言反应(包括动作、神态、和体态语言),都要符合学生的感知体验。课堂的问题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设计,一条由学生为主题构成的课堂理答线。把理答的针对性弄清楚了,就会提升问答的效率,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效率都提升。
首先,课前设计问题要合理可控。
比如在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分数的意义》,在讲解第二板块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时:
师:如果把一堆沙子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是多少?
生:1/4。(教师板书: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1/4)
师:如果把一群牛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多少?
生:3/7。(教师板书:7、3、3/7)
师:像这样的分数谁能再举出一些?
生1:如果把一个班级的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7份就是7/10。
生2: ……
师:我们举了这么多分数的例子,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分数?
生1: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生2:把一些物品看作单位“1”。
生3:应该要平均分才行。
师:概括做小结,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教师在理答前设计的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出学生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生活经验。
其次,理答要明确清晰。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在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提问的时候要干脆利落、清楚凝练。
比如在教《分数的意义》的第三个环节时: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分数单位。
设计以下问题:
(1)什么是分数单位?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并说出这些分数单位?
(3)表示空白的分数部分的分数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分数单位和分数的什么有关?
教师这样的提问设计,也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一定一味的模仿名家专家,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说话习惯和语气表达,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是要以学情为前提的,寻求到适合自身的提问方法。
二、理答要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中心责任所在,理答环节中更是如此,我们常说,现在的课堂不要只备教案,还要备学生。这话很在理,课堂上教师装在心里的不仅仅是教案,更主要的装着学生的,才是真正的教师。课堂理答的对学生关注,可以是备课时就预设好的,也可以是课堂中随机的,多是与非语言性理答结合使用的激励性理答。
比如学生的回答有一些需要再简洁些,而学生也不自信面有难色,这时老师就会和蔼地说:“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重新拾到自信的学生又一次回答,教师随即向学生竖起了大拇指,“说得妙,……你真了不起啊!(语言上的给予鼓励)。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还有课堂上不经常举手的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不肯定的学生、还有想说又怕错的学生… …这些学生最渴望关注。教师的理答,一声声的鼓励,一次次的期待,充分显示了对学生的关注,这不仅是做一线老师的深厚的理答功力,也是教师对学生那份执著爱。
三、理答方式的整合
理答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崔允漷教授将其分为两种。即:激励性形式、发展性形式。激励性理答属于积极反应,激励性理答其实就是表扬,只有多种形式的激励(包括经常变换的激励评价语言和物质性的激励措施、代币制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而发展性反应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再组织。这样继续发问,(同一学生)不正确、不完整,有效的探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还有比如一些总结性的理答,教师要把这最后的总结放在归纳上,归纳学生的观点,最终能在归纳的基础上有所升华。
比如:比如在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三角形的面积》中
师:学具袋中分别放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三角形,请动手操作。
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进行探问。
师:(1)你们组是由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拼的?(2)拼成一个什么图形?(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是什么关系?
这位学生在回答第(3)个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采用转向理答,再另请一位学生回答。
师:谁能说一说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的结果。
生1:老师,我怎么也拼不成学过的图形。
师:(摸了摸学生的头)为什么?
生2:我可以拼成不同方向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给大家看。
师:给予大拇指。
……
老师的理答是对学生回答的一个总结性的升华。通过有效的课堂理答得以整合,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解决。巧设课堂理答,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理答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并非是单一呈现的,而是并举呈现,把多种理答的方式整合起来,使其效果显示最优化。就是激励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相结合,(教师竖起大拇指,摸一摸头)等,这种理答的组合方式是很常见的,让学生更自信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爱。
作为一线教师应时时反思,在自己的课堂上去更有积极性反应的理答,让自己的理答更加理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只有适合学生的理答,才能享受教学快乐。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2016年第12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2]《小学数学教育》2017年第5期“对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3]《上海教育科研》 2014年第03 期“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现状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