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一页页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一道道生活的“小贴士”一个个小小的活动设计都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一、结合课程,让爱的教育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教学时,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如,我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我懂事了》这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小时候的照片、衣服、玩具等物品带回来,比一比,看一看:你从哪里发现自己长大了?学生说:我长高了,我的手变大了,我的衣服变宽了……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发现:每个同学都长高了,长大了,祝贺你们!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会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趣事、乐事。选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同桌听一听。学生通过讲故自己成长的事体会他们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关心和呵护。从而懂得感恩父母,报答父母。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看到自己入学后一年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通过发现自己身上细微的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好孩子。
二、围绕课程内容,让美的心灵去感受幸福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如我在教学《我们都是同龄人》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美好生活,再出示贫困山区的照片,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去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片蓝天,不一样的家园。再结合我校开展“与爱同行”阳春爱心助学活动录像,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要让微弱的灯光逐渐亮起来”;有的说:“我们生活中要学会自立、自强,要尽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爱心牵手,生活因你而充满阳光”;有的说:“愿我们与爱同行,共创美好蓝天……”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重要性,体会到同一片蓝天,一样的家园,大家是姐妹,是兄弟,让大家同努力,共创美好的生活,让爱心播撒希望,有行动播种阳光,让乐于助人成为每个人的高尚品格。
三、超越课程,让好的品德在社会实践中形成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我在上《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填写信息卡:
信 息 卡 片
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的人:1.
2.
我的理由:
通过填信息卡让学生懂得我们美好的生活,有许多从事着不同职业的人们,他们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他们也分享着别人的劳动成果。接着让学生访问身边不同职业的人,他们是怎样劳动的?他们的工作是否很辛苦?通过调查访问让学生更具体,更清楚了解各种职业价值,从而懂得感激从事各种劳动的人们。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