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典型问题和关键教学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改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将幼儿园课例研究模式迁移到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例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1.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典型问题和关键教学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它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主要方式,正如美国教育案例研究所所长居迪?舒尔曼所说:“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释问题。”“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改进。
2. 课例研究的意义
日本专家认为,课例研究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重视,是因为它可以解决有关教学改进的三个难题:
⑴ 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知识的迁移,即把教师从各种渠道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
⑵ 课例研究形成了教师的学习型组织。即本来是教师个人化的课堂教学,经由课例研究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和协同改进的专业实践。
⑶ 课例研究擦亮了教师观察学生的眼睛,并由此培养了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情怀。
基于上述理论,我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思考。该门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重理论讲解、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置身于共同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面对共同的话题大家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谈,较快地获取课程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我结合教学实际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并把幼儿园课例研究模式迁移到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例研究的形式
1. 课例研究的三个环节
在幼儿园里,一节课例的研究一般由“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组成,可以循环反复,不断研究改进。但在中职课堂,由于实际困难,我们无法做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课堂,因此,我把课例研究的环节改为“课例研磨——微课模拟——讨论点评”。
课例研磨环节:选择幼儿园名优教师课例,结合《纲要》和《指南》,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例进行充分的剖析。帮助学生把握教学目标,梳理教学流程,理解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与技术的选择与运用。让学生明白教师究竟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的哪些经验得到提升。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只有想清楚了,才能看懂课堂,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此环节,课例的选择是关键,首先我尽量会选择有课堂实录的课例,这样有助于第二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观摩课堂实录,把学过的理论进行实践验证;其次我选择的是幼儿园名优教师的课例,这样能保证学生接触的尽可能是理想的教学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微课模拟环节:此环节是学生进入课堂现场观察执教者的实施过程,我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观摩阶段。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此环节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观摩名优教师的课堂实录,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想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师幼互动,教师的聆听与回应等等。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设计,推选一名进行微课模拟。二是教师自己微课演绎,学生观摩,重点是环节的转换和过渡,指导语的运用,重点提问句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等。第二阶段——学生微课模拟。在课例研磨和观摩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设计教学活动,讨论编写详细的教学活动方案,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进行微课模拟。在此环节,学生们有了前期的理论研磨,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了活动设计中,通过同课异构,又进行了一次思维的碰撞。多人同课循环可以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还可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深入研讨,持续反思。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规范。
讨论点评环节:首先是由执教者课后说课,分析这节课的得失与感受,有哪些成功的亮点,还有哪些问题与不足,然后通过小组的集体评课,反思同学的教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教学设计本身还不够完善,没有体现领域目标,没有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学定教,还是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上有何缺陷值得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设计,通过后续的行为跟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对课例的整体诠释
对课例的解读,除了具体的描述,还需要对其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地归纳和理性的诠释。这样就避免了就事论事、就课说课。课例研究是试图以课说法,透过这一课例的问题,发现和提出对整个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借鉴参考价值的核心问题。作为中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来说,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跳出这一节课,上升到教育的基本层面上来进行深度地理性诠释和多角度地分析。通过对某一个活动的具体改进建议,会对其他教学活动有哪些借鉴和启发。理论诠释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真实的故事描述来反思、评析,切忌脱离开具体的教学过程,泛泛地发表空洞的理论,变成课例分析与理性诠释两张皮。课例的“研究成分”提倡的是紧密结合真实课例的多种理论的复杂性思考,这是一种活的教育学,它正是课例研究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前三个环节结束后,我会对课例进行整体诠释,由于学生已经研讨过课例,自己也实践过课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的理论诠释变得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课例研究方法的效果
孔子在《礼记.学记》篇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例研究是一个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不断打磨、推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学生们能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产生,能有效地运用教育理论,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实现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