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焕发魅力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焕发魅力

作 者:赵春惠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路第一小学 266000)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再现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南宋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多年来,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其麻木甚至厌倦,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的吸引着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时涉及到的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事物、现象等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像《五彩池》这样描写景色的课文,而小学生阅历比较浅,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见过五彩池的样子,如果仅仅是凭借语言文字,学生难以感受课文的实质内涵,我就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课件,将一个流光溢彩、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将课文内容形象化,改变原来枯燥的文字呈现形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学生们听配乐读文,边读边联想自己所看到过的一些景象,头脑中想像出一幅幅画面,学生自然会入情入境,通过有动感的画面,激活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推动其形象思维的升华。情感被激发了,他们在语言的交锋与思维的碰撞中,品悟着语言、想像着美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化抽象为具体,突破理解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如:《庐山的云雾》识词学句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识词学句紧扣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文章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色。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也是文章的重点。这样一幅动态的优美自然画面,对小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具体的自然景观,学生不能观察到,因而在理解课文和展开思维想像中受到影响,这又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云雾的不同形态的及其变化的过程,让学生眼看屏幕犹如亲临其景,再通过阅读的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短短的时间,把自然现象变化过程进行情景的再现,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性。
三、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意识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丛刻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有的还说长大要造一座桥呢?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集合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静为动,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去探索研究,使学生们在声、形、色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