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
山东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共17个地市,包括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蓬勃发展如虎添翼。自1979年以来,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从横向来看,在山东省17地市中,青岛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到了8509元,菏泽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仅有4584元,相差3925元,极值比为1.856,这说明17地市之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明显。从纵向来看,2003年之前山东省省内17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幅度较小,折线图中趋于平缓的状态,而2004年开始,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幅度增大,折线图中坡度增大。总体而言,山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提高,整体水平较高,但是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1.地区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山东省面积较大,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的状况下,各个地区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就不可避免。在分析地区收入差距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地区。在分析中,使用了东、中、西的划分办法,按1995年以来山东省政府的划分方法,青岛、济南、威海、烟台、东营、日照、淄博、潍坊等半岛8个地市为东部地区,其余为西部。在全省收入差距的增量中,东部地区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量所占比例较大。地区差异同样发生在农村内部。从农村居民收入来看,地区间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2.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
通过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解分析,发现虽然个人总收入的差距有明显扩大,但是各项收入构成(即分项收入)的差距并有了细微的变化。例如,虽然同样在枣庄市,然而滕州市的农村居民收入和山亭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就有较大的差距,滕州市乡镇企业发达,农村居民主要靠在企业工作取得的劳务工资的收入,农村居民收入较高,而山亭区地形崎岖,乡镇企业较少,农村居民主要是通过种植农副产品收入,出售基础农产品,成本较高,却获利较低,因此,该地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3]。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针对上述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结合现实情况,产生差距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位地理因素
在东部,以省会济南为中心,每个地区都有出海口,港群经济优势明显,以京沪、胶济铁路为骨干,沿海、黄河等水路,多条高速公路干线和若干条航空线以及输油管道等,组成了立体的海陆空运输交通网络。在西部,只有一个滨州港,海港吞吐量仅相当于东部的1%,空运、铁路更是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像临沂、菏泽、枣庄等地,交通运输日益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地区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实施非均衡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山东省也实施了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30年间,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东、西部(按1995年以来山东省政府的划分方法,青岛、济南、威海、烟台、东营、日照、淄博、潍坊等半岛8个地市为东部地区,其余为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
(三)历史因素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原有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市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迅速有效的组织资金发展潮头项目,使之获得较好的收益,在区域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而原有基础较差的地市,在今后的发展中无法组织有限的财力发展资金相对密集的潮头项目,与发达地市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历史上发展快的,一般都是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的。
(四)政策因素
所以国家首先实行促进东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政策倾斜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优惠政策较少,以至于与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收入差距。所以,政策的倾斜和政策的先后造成了国家优惠政策由东到西的梯度发展,最终导致了山东省现阶段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
三、缩小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当地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发展山东省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大力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力度,普及义务教育,减少文盲及半文盲的人数,增强当地科学文化水平,并提高务农人员的文化素质,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此外,还要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具有更多的技能,从而增加其收入。
(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非农就业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以农村工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工业化不仅是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也是这些产业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它可以不仅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而且带来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为农村城镇化的兴起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扩大非农就业最重要的手段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三)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科教兴农步伐。促进农业结构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尽快形成合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布局和分工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布局,规模化管理,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四)要根据每个地市的具体情况,发挥各地资源优势
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组建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逐渐形成一批高附加值、高利税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
(五)制定相关政策,在政策导向上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对农业应切实实行扶持政策,执行农产品保护价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最终达到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目的。加大扶贫力度,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消除绝对贫困。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科技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以市场导向的资源综合开发型发展模式为指导,发展市场导向型经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13]。
作者简介
刘兴艳,女,1981年4月,山东省枣庄市农商银行市中支行,会计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