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改革
前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之一,十九大报告指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改善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而金融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如何改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的一大工作重点。
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 农村金融创新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专业化的现代化生产。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能够不断创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处于相对落后且相关金融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的境地,主要的金融产品仍集中于存款、贷款和汇兑上,信贷方面,主要有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抵押贷款[1]。农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使得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未能呈现多样化发展,而且一些创新行为并未有效地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进行,而是在同行业金融机构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模仿。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新出更具专业性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仍然是农村金融领域的工作重点。
第二, 农村金融供给结构性失衡。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发展,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往往在建设初期会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近些年来,农村供给总量在持续增加,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虽然在总量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农村金融供给在结构性方面仍然存在失衡的问题。2018年中央公布的关于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号文件指出,“要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说明随着需求主体的逐步多元化,金融供给端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何促进农村金融供给结构的优化、改善多层次的需求现状,是今后的一大努力方向。
第三, 农村金融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家庭缺乏金融方面的知识,金融素养普遍不高,投资理念比较落后,对正规金融服务的认知度不够,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与城市家庭相比表现较差。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农村家庭培养基本的投资理念和理财观念、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避免投资者盲目地参与到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中,降低信用风险,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家庭积极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从而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成熟度,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从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2]。
第四,金融服务机构缺位。一方面,农业领域存在投资回收长、见效慢、收益低、风险大等特点,大部分农村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较高且在担保抵押品方面有所欠缺,所从事的项目收益率较低且风险较大。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则以盈利性为主要经营原则之一,且安全性为其首要经营目标,在这种矛盾下,农业对金融机构很难产生吸引力,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3]。
第五,相关农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也逐步提升。但是,农业的发展仍然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灾害对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依旧较大。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们偏向于风险自留,再加上金融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民们在保险方面的重视度不够,保险意识薄弱,降低了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利于刺激农业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风险大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的收益率比较低,从而对农业保险机构产生不了吸引力,而且我国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有效带动农业保险机构的积极性,农业保险种类比较单一,同时保险方面存在专业型人才稀缺的问题,现行农业保险市场发展不够完善。
2、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的建议
第一,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力度,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鼓励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提高服务效率,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认识,满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如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推进农村土地资产抵押贷款的进程,结合实际需求,丰富农村的信贷模式,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优化农村金融供给结构,推动形成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按照金融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加快改革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形成了生产经营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金融需求,各类金融机构各有所长,而多样化的需求主体则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供给服务。鼓励更多的金融供给主体参与到农村金融市场中,不仅有利于弥补农村金融在金融供给方面存在的缺陷,而且对健康有序的金融生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重视提高农村的整体金融知识水平,为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基础。当地政府可以鼓励相关金融机构经常开展有关金融方面的知识教育活动以及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帮助农村家庭获取基本的金融知识,增加农村家庭对金融服务的了解,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4]。与此同时,也应该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培养专业型和全面型金融人才,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府通过政策鼓励等方式,推动建立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小型金融机构以及新型金融机构全方位积极参与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缺位的问题,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增加农民们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同时,金融服务机构也应该注重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减少风险转变为损失的可能性,提高盈利能力。
第五,丰富农业保险种类,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村金融发展的风险。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农民们关于保险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农业保险机构也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工作人员认真了解当地情况、适当地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从而发现潜在需求,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适合本地区的有特点的保险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农民们对农业保险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关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保险的广泛应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以及相关补贴,同时要也注重培养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增加农业保险的种类,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改善农业保险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缺陷,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农民的收入。
3、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结构,有利于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而且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一方面体现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代表着我国金融的总体综合实力,一个比较健全的农村金额服务体系,既能满足农民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又能有效地提高金融的整体实力,有益于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冉.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J].农业经济研究,2018(1):70-76.
[2] 董连红.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贸实践,2018(1):138-140.
[3] 张宁宁.“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6(6):69-74.
[4] 毛淑平,褚兴森.农村金融知识亟待普及[J].山东纺织经济,2017(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