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克敌制胜:滴滴吞并中国Uber

克敌制胜:滴滴吞并中国Uber

作 者:刘 芸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兵法·形篇》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打车难”可以说是大城市的居民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而打车软件就在这个矛盾最为激化的时候应运而生了。打车软件于2012年在我国出现,最早的一款是摇摇招车,继而出现了滴滴打车,大黄蜂打车,快的打车等多款打车软件。随着出租车与乘客之间的矛盾缓解,各个打车软件的矛盾开始激化,竞争也持续升温。
到2013年年底,众多打车软件被兼并,滴滴和快的两款打车软件占领了我国打车市场80%的份额。Uber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的国际公司,看到中国打车软件的巨大市场,2014年7月14日,Uber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也想在竞争中分得一杯羹。Uber进入中国市场后,发展迅速,一年的时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就上升到了35%左右。Uber对滴滴和快的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进行战略合并。由此开始,滴滴与Uber的竞争全面开战,成为中国打车软件市场的两大巨头。
到2016年,据福布斯网站报道,滴滴快的在中国私家车拼车服务市场大幅领先,获得83.2%活跃用户青睐,而仅有16.2%活跃用户支持Uber。最后,和众多跨国互联网公司一样,Uber在中国经历了两年多的发展之后也难逃失败的宿命,随着2016年8月初Uber与滴滴的合并,在中国市场上烧了20亿美元后,Uber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滴滴快的能够将全球出行软件市场中有着极高地位的Uber在中国市场一举拿下呢?
用孙子兵法的思想解释其中原因就是:实力+敌之失误。
一、先为不可胜——滴滴融资上更胜一筹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Uber无疑在移动用车领域拥有领导地位。但是在中国市场上,Uber的资本实力却不能跟本土的滴滴相提并论。
对于融资,不管是本土初创公司,还是试图进军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多多益善。自2015年以来,双方一直在开展融资竞赛,滴滴在融资速度上更胜一筹。从2015年5月到2016年双方合并前,滴滴累计融资额超过80亿美元。而Uber中国方面,累计融资额仅为10亿美元。滴滴背后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中投、平安创新投资基金、北汽、中国邮政、中信产业基金、中金甲子和招商银行等。拿下了巨头的融资,市场的主角似乎已定。Uber在国内较大的投资方为百度、海航资本、太平洋保险、广汽集团、中信证券、万科集团等。双方则共同拥有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基金、中国人寿4家投资方。随着烧钱大战愈演愈烈,投资人的耐心也别一点点消磨殆尽。对Uber的投资者而言,及时止损、保住全球市场并尽快上市,比抢占中国市场更重要。因此,2016年8月初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出现了双方合并的事件,在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战争中,最终资本的意愿决定了谁胜谁负。
二、以待敌之可胜——Uber经营策略失误
在融资实力上略输一筹的Uber最终垮台的致命原因却是其经营策略上的严重失误。Uber在开拓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天真地认为,在美国市场带来领先地位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法可以被无缝地推广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其强大的竞争对手竟然浑然不觉,自信可以在中国市场占领绝对优势,最后却惨败而归。
1.安全问题
Uber自上线以来一直采取烧钱的战略,通过为用户和司机提供高额补贴来抢占市场,然而在慷慨的投入后却暴露了巨大的安全漏洞。虚假订单、信用卡盗刷使其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对安全的忽视、对欺诈的容忍,直接危害到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现金流。此外,信用卡被盗的情况也极其严重,Uber采取的是预授权交易,也就是说只需要信用卡的卡号、过期时间及 CVV2 等即可进行消费,无需验证卡片密码,那么在商家缺乏风控手段的情况下,资金极其容易被刷走。一旦消费者向信用卡公司投诉被盗,则已支付的费用会被扣回,损失由Uber公司承担。
而反观竞争对手滴滴采取的是微信支付方式,在中国支付宝、微信支付本身就关联了身份信息及信用信息(芝麻信用、微信信用),在支付方式上的欺诈漏洞远低于Uber。
2.经营模式
Uber在开拓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天真地认为,在美国市场带来领先地位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法可以被无缝地推广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在客服方面,并没有针对国内用户的习惯开通客服电话,当乘客打车遇到纠纷时,指定的客服渠道仅为邮箱。而延时的电子邮箱和所谓便利的订单系统,是无法完全深入到中国市场。在支付环节,不同于美国消费者的信用卡结算,国内更倾向于微信或支付宝,而对于支付习惯的巨大差异,Uber也选择视而不见。此外,在管理层和研发工程师的数量与实力对比方面,相较于滴滴,Uber始终处在下风。Uber最核心的工程师技术团队永远在美国硅谷,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则需要靠内部系统沟通和频繁地出差。正是这种低效的管理机制给了以追求速度为首要目标的滴滴以可乘之机。
3.经营方式
除了经营模式的失败,在其经营方式上也存在问题。第一,在优惠方式上,Uber是以优惠码的形式进行发放,而国人可能对红包、优惠券更为习惯。第二,在派单方式上,滴滴是司机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抢单,Uber完全是由后台根据距离派单,这会导致司机拒载的情况,往往需要给予小费才会接单,对于乘客来说是很不好的用户体验,会降低客户体验感受,会造成客户的抱怨心里。第三,在覆盖区域上,Uber仅是在一二线城市开通了服务,而在偏远的小县城都可以用滴滴。这也体现了二者在市场拓展方向的不同,Uber是深耕某个城市,纵向发展,稳扎稳打;而滴滴则是多城市发展,横向拓张,势头更猛。第四,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Uber的产品线包括人民优步、优选轿车、高级轿车、Uber电动车这四种,而滴滴有7条产品线,包括巴士、顺风车、快车、出租车、专车、代驾、试驾。很显然,滴滴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所以Uber退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必然。但我们反思Uber发展经历,Uber自恃其在全球出行软件市场中的极高地位而轻敌,在中国市场上融资实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同时不难看出对于外资企业,不熟悉中国文化,不熟悉中国人的心理,这也成为了Uber在华的绊脚石,甚至成为Uber致命失误。
用孙子兵法总结,只有理性看待实力的局限,营建实力,同时要因利制权,在敌人出现失误时抓住可乘之机时给其致命一击,最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