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浅谈佛山网络问政与政府治理

浅谈佛山网络问政与政府治理

作 者:李 琳 (佛山新闻网 528000)

摘   要:近20年来,互联网早已成为我国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一股推进社会各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喷薄而出。网络问政则在这场由技术带来的浪潮下应运而生,给社会管理创新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网络问政先行先试的城市,本次以佛山为案例展开研究的目的和主旨,就是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发展进步特征,以网络问政为核心,从佛山网络问政演化发展的角度对网络问政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推动完善网络问政中的政府行为,提升网络问政的实际功效,为政府向服务型、透明型、效能型政府的方向转变提供借鉴。
关键词:佛山网络问政;政府角色定位;政府管理  

网络化已深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而网络问政则在这场由技术带来的浪潮下应运而生,成为别开生面的网络政治景观,并给政府的管理创新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佛山作为网络问政先行先试的城市,已经形成了“领导与网民交流”、“网络发言人平台”、“佛山微博发布厅”三大品牌。在网络问政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战略规划,产业布局,还是民生政策措施、公共项目建设、公共管理决策,政府都通过网络平台征求网民和民间智慧,规范权力运作,提高了政府效能。
一、佛山网络问政发展的现状
网络问政是以政府和网民为主体的,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微博、微信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撑所构建的网络参与、网络互动的政府信息化的电子治理模式。近二十年来,中国各级政府积极运用网络这一媒介,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强与大众的交流,真正做到决策于民,决策为民。
(一)网络问政的特性
网络问政平台的出现,为广大的互联网受众提供了宽阔而隐秘的参政渠道,公众不需要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就可以参与政治,极大地消除了传统问政模式和现实社会参政模式给公民们带来的不安全感,减弱了网民实名参政的后顾之忧。
网络问政的隐秘性激发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它大大地弥补了传统参政议政方式的不足,进一步增加官与民、政府与民的互动。不得不说的是,网络问政平台的隐秘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政府面对一些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时,应该谨慎且快速的处理,树立政府权威,引导公众正确的价值取向。
同时,网络的简便性和海量性使得信息的获取极为便利,而且更新频率大大加快,信息波及的范围不断地扩大,这无疑对政府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网络问政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2008年伊始至今,网络问政经过我国各级政府的不断探索已经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网络问政模式。从不同“问政”主体分析,网络问政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通过政府网络问政发言人平台及双微问政。即,地方领导或部门通过主动建立市长信箱、领导博客、部门网络发言人平台、政府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微访谈等方式与网民进行实时的交流沟通,了解民情,解决社会问题。
(2)通过非政府门户网站汇集民意。这类的问政方式,主要包括论坛、博客、媒体专栏、QQ群、微信群等途径听民情,集民意。这样的新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关注度相对较高,同时呼吁性和召集性也较强。
而在广东,南方报业集团搭建了以媒体为介质的网络问政平台。这种“一问一答”的交互式传播有利于党政部门明察实情,推进民主和科学决策。
(三)佛山网络问政的主要特点
佛山市作为一个拥有网民600多万、微博客户400多万的互联网应用大市,市民的网络议政问政参与意识一直较强。
2009年是佛山市网络问政元年。时年9月,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正式上线;同月,佛山主办首场“佛山市长微访谈”,揭开了“微”风劲吹的序幕;2011年,佛山官微“佛山发布”上线;2013年,“佛山发布”微信上线……迄今为止,佛山已形成网络发言人平台、网络微访谈、官微(微博、微信)问政三个主要方式与手段。
在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背景,单一的PC终端参与的在线访谈,得到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的给推动和支持,演化为微博、微信同步访谈,市民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参与。
网络问政的真正意义,正在于听民声、解民困。佛山这种覆盖市、区、镇三级领导及市直单位负责人的网络问政模式,其规模和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首创的。
据统计,截止2018年2月28日,佛山市开通政务公众账号近300个,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政务微信,正成为公众获取移动政务信息和获得政务服务的高效平台。其中,由市委宣传部主导的“佛山发布”独占鳌头,粉丝接近100万。
二、佛山网络问政发展带来的影响
问政,是询问、探讨为政之道。旨在化解各类矛盾,解决问题,助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公民幸福感。
无论是前文提到的制度化的网络发言人平台,还是网络访谈和双微,对于网民积极参与和响应的问题,都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纳入统一的常规管理。这就意味着,网络问政的终点仍以政府为节点,形成一个环形回路。
(一)网络问政对佛山市政府管理的积极影响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问政,构筑民意表达平台、创新政务公开、及时掌握舆情、科学管理决策,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施政手段。
对于网上民生,佛山市政府通过纪委监察室督办,提出“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工作要求。一系列工作要求加大了责任科室的工作压力,加快了党政机关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转变,提高了办事效率。
网络问政反映出的问题,事关社会基层稳定。传统渠道受时空限制,一些敏感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容易激化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诱因。网络问政搭建的交流平台,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关心、关注的问题反映到有关部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政府部门可以采用“网来网去”的方式,主动占领阵地,回应网民的疑问,积极澄清事件真相,大力宣传政府“正能量”。
目前,佛山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已开始尝试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正向“网络行政”的纵向延生。这是顺应大数据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率先探索,提高了政府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二)网络问政对佛山市政府管理的消极影响
鉴于网络问政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快捷性、可检索性,佛山政府在开展网络问政中,得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问题。
网络民意易被误读、误判。在网络问政平台上,民意的表达具有不同的诉求。由于网友受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的限制,接受教育程度参差,信息不对称,对文化、历史和政策背景了解程度不一,在反映民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性、欺骗性、破坏性,易造成政府对信息的误读、误判。
网络问政初衷来自畅达社情民意,但由于网友修养的参差,部分语言内容粗俗,形式不规范。在反映问题上过于片面,造成反馈困难。同时,有的网友发问或建言,不能把问题说得清楚、明白。这些将造成沟通障碍,甚至是政府行政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网络问政中,话语权依然集中在官方和社会精英阶层。当网民的实际期待难以得到及时的回应,会产生焦虑与不信任。网民的期待信任与政府机关传统的办事作风、行政效率、思想观念形成反差,则成为政府施政的又一新问题。
三、促进网络问政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问政的价值以及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理性地直面网络民意失真、失衡,制度还不够健全等方面的缺失。在此章节中,我尝试对佛山的网络问政提出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其持续发展。
(一)构建多位一体网络问政运行保障机制
“网络问政”一词涵盖了三个方面:网络是平台、公民提问并建言献策、政府收集民意并为民决策。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网络问政的发展,就要从网络、公民、政府三大板块着手,构建多位一体的网络问政运行保障机制。
从网络问政平台的技术条件准备到问政平台的操作,再到问政平台的后台管理以及公民信息收集反馈,都需要适度的运行机制。其中,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好坏,网络发言人平台响应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民意代表的对话和沟通的经常与否。
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素质较低的网民。因此,培养富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不仅仅是媒体,学校、社区的现实任务,更是有利于公民成长、推进政治社会化的有利抓手。
现时,我国处于新时代的转型期,及时化解敏感话题方面的矛盾,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都是网络问政中的重要问题。
(二)政府在网络问政中应让民意“落地”
网络的多元化、多角度,时刻考验着政府以及领导的行政思维,它要求政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去容纳不同的声音。
在网络问政中,通过网络汇集的民意还要实实在在的“落地”。要继续发展受到网民称赞的措施,及时修正行政中的不足,并通过民意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网络问政才会给公众极大的信任感,提升对佛山城市的认同感和家园观念,同时激发公民网络问政的热情。
(三)完善网络问政诉求反馈机制
网络问政是一个“高度”和“贴近”相结合的舆论平台,这是一种更为平等的、友好的方式贴近网民的形象。
从已经萌芽的代议制可以看到,真正能在传播中引起公众甚至政府的巨大反映,多半在于大V、名人、达人。政府可吸纳一些具备一定网络支持率和代表性的网络意见领袖进入网络问政。培育有公信力的网民,有利于激发民主政治活力。
网络只是问政渠道,并不会自动消除现实政治的沟通难点。如果网络问政不能解决“由谁来问?”“问谁?”“问政能产生什么结果?”,那么网络将沦为官员走秀的平台,只有切实解决上述问题,网络问政才有价值。
(四)完善网络问政舆论回应问责制
完善网络问政舆论回应问责制,首先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问责环境。政府在回应网络舆论时要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解读、取舍和解决能力,包容性地面对各种形态的网络舆论。
面对网络上的舆论,原则上应该参照行政管理,履行属地管理。建立一套问责程序,当事人和责任单位应是回应舆论的第一责任人,对逃避责任问责。提升网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促成相关责任主体主动回应网络舆论的良好风气。
(五)推进从网络问政到网络行政的流程改革
网络行政问责作为新型政治监督形式,要求政府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升互联网使用技术。通过“互联网+”政务的实操引领,在先行先试经验累积下,铺开网络行政的深化,切实提高网络诉求的响应,畅顺网络行政的渠道。提升“用网”技能,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履行网络行政问责机制的制度建设。
开展网络问政,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网络舆论的监督。政府也需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真正把民众的诉求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民众的满意度作为执政方向,如此,才能做到政府、民众、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红. 规范与创新:促进网络政治健康发展[J]. 政治学研究, 2012(3).100
[2] 龚宪军. 推进网络问政提升政府执行力[J]. 学习月刊, 2012(6)
[3] 陆传照. 网络问政的开启及对问政者的角色考察[J]. 探索, 2010(5)
[4] 张康之.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 理论与改革, 2003
[5] 肖陆军. 服务性政府概论[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36
[6] 徐子沛. 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  [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M].李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8]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 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9] 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0] 商彤 .陈晓芳.刍议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政府形象塑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2011(6),73
[11] 陶文昭.正确对待网络民意.[J].红旗文稿.2007,11
[12] 许峰.试论网络参政平台建设的科学化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治政”[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