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初中进城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6〕-JKGHA-0164
摘 要: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挚爱,在成人的世界中,他们渴望有人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赏识他们。农村转入城里边上学的初中孩子,远离父母,独自求学,一周或一月与父母相见一次,他们的学习、生活更需要我们的引导、关心、帮助,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进城学习的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也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了新的课题,怎样关注这类学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去重视、去研究,通过对这类学生的个案研究,总结经验,帮助提升他们的学生生活。
关键词:初中进城学生;适应性;主要问题;转化措施
一、背景简介
学生李某,家住山区,小学在农村上学,升入初中时随父母打工来到我们班上课,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靠打零工供孩子上学,由于小时候缺乏父母的教育,关爱,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不是很好。七年级新生军训期间,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经常请假去厕所,而且一去就是很长时间。中间休息,然后再开始训练时,总找不到他人,问同学,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他爱睡觉。现在,应该去教室睡觉了。我当时就感觉到这个学生不“简单”,果不其然,正常上课后,课堂上沉默寡言,似睡非睡,而课后却异常活跃,对老师的批评熟视无睹,和同学的关系也很紧张,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交往,说他太自私,鉴于他的种种表现,于是我就把他定为我特别“关注”的对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我了解到该生非常聪明,但就是人际关系紧张,不是拿了这个同学的笔,就是动了那个同学的书本,还经常不经允许到教室的多媒体电脑上打游戏。所有的室外课,诸如体育、微机、心理等,几乎不参加。还不服从老师和班干部管理,没有集体感,对集体活动没有热心。经常迟到,尤其是早读,几乎每天都迟。跟家长联系,家长也感觉到头疼,由于孩子上小学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对孩子照顾较少,有爷爷奶奶进行照看,孩子许多行为习惯不好,并且逆反心也较强,家长也是烦不胜烦。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我认识到:这是一名学困生,确切地说,是父母教育出现问题,是孩子从农村到城里来不适应等造成的问题。
二、问题思考
作为班主任,经过仔细的调查之后,我认真剖析和反思了其中的原因。该生之所以存在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行为习惯与众不同,产生逆反心理,不能适应现在的城市初中生活等问题,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是分不开的。
1.与家庭环境有关
经过和家长的深入了解,和对学生的交谈,该生小学时因为一次生病服了过多的激素药,导致嗜睡。又是因为嗜睡导致他行动迟缓。眼看着长相清秀,聪明乖巧的孩子变成这样,大人更加心疼,更加宽容,他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病,到外边进行打工,孩子只能让爷爷奶奶进行照顾,在家里边爷爷奶奶呵护,娇惯,什么事都是爷爷奶奶替他干,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愿望稍有不满足,就和家人吵架,威胁家人,家人想到孩子这种情况,害怕孩子再有什么问题,就想办法去满足,于是恶性循环,孩子逐渐变得骄纵,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2.与学校教育有关
由于家长外出打工,陪孩子的时间较少,教育关注孩子较少,再加上孩子从小身体有恙,爷爷奶奶的特殊照看,进入学校后,由于家人的特殊交代,老师又一再的谅解,宽容,所以孩子就经常违反班级纪律,欺负其他同学,9294,也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在生活上大手大脚,我行我素,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在学习上没有吃苦钻研的精神,不肯下功夫,长此下来,在班级遭到很多同学的排斥和漠视,也逐渐的形成对任何事情满不在乎,也产生了封闭的心理,最终导致他“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失去了自尊、自信,放纵自己。
3.与环境适应有关。
孩子从小学在农村上学,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和娇惯,现在到城里来上学,孩子的生活习惯,说话方式,为人处事,文明礼仪,学习的方法方式等许多问题都有差异,这样也造成孩子从内心产生落差,自卑感,再加上从小学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到初中后与同学关系比较紧张,不能融入到班级、小组中,也受到部分同学的歧视和挑战,从而将内心不安表现在行动上,引起老师学生的关注,重视。
针对该生的问题,该如何办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积极的转化这名学困生。
三、转化措施
1.爱心点燃心灵
我相信: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对于这样一名学生,作为老师,不应该歧视他.漠视他;相反的,更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更多的爱,更多的支持,更多的关注。这种爱是一名教师对于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真诚的爱。这需要老师付出的百倍耐心和细心,用爱的方式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严格的要求。对此我多次找他谈心、沟通。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坐在一起,谈他的爱好,过去的辉煌,过去的学习生活,我也会给他说起我的不如意的生活,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让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如对家庭的看法,学校班级的看法。让他从心底意识到:作为老师是关爱、关心他的。这样才能让他放开心扉和我交流,把我当成他的好朋友。顺利完成转化的第一步。
2.表扬增强自信
虽然该生在品行方面问题多多,但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的。该生喜爱阅读,对背诵有极强的领悟性。特别是音质好,因此,我课后经常与他交流有关阅读技巧。在学校的活动上多次鼓励他登台发言,受到同学的赞赏后,使他更加热爱文学,同时自己也有了自信心,当我注意到他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后,于是上课遇到估计他能完成的题目尽量让他完成,每当他回答正确尽量表扬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引导他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而且还和其他老师一起鼓励他,表扬他。
3.集体培育自律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作为这样一名学生,应该让周围的同学来帮助、支持他。为此,我将他当学习小组组长。我这样做;一方面是依靠班集体来督促他,另一方面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自律性,让他意识到作为班干,一言一行都是受老师和同学关注的。通过此途径,更好地来纠正他思想和行为的偏颇,并培养他的集体荣誉感。
4.家访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为了能够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进行了多次家访。针对该生存在的不足之处,我和该生的家长进行的彻底的沟通,并针对这些问题,具体,明确地提出了一些要求,共同制定了一套“学困生转话”的方案。
干教育这么多年,我愈加坚信,相对于学习成绩而言,一个健康的心态更重要,人生路上,面向阳光,感受温暖,快乐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关注于“心”的教育,才是最伟大的教育,关注农村进城求学孩子的教育,研究他们的心灵,体会他们的生活环境,用心教育,静等花开,我们渐行渐思,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