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的确,教师的语言是决定一堂课的效率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教学呢?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有魅力呢?这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所以探讨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魅力;教学语言
前言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俗话也常说:“一句话百样说,看你会说不会说。”的确,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讲情绪,能教给学生航行的方法,能鼓起学生前进的风帆,能指引学生航行的方向。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更应将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作为必生的追求。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老师,会让学生感到无比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讲究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
能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语言条件,规范科学是对语文教师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要符合语法、逻辑要求。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主要通过语文教师的正确发音去学习拼音、学习普通话、学习语文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一定要标准流利。我曾听到一位老师在带孩子们读课文时把“绿灯的‘绿’(lǜ)读(lu)灯,”听起来特别扭。还有很多老师前后鼻音不分,“门(mén)”读“(méng)”又或者俗语太重,将“足(zu)”读“jiao”等等。这样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不良的发音习惯。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做事情一定要用“优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即使发挥不好,“及格”仍没有问题,如果只追求“及格”,则稍微发挥不好就难保及格。所以,语文老师应努力规范自己的语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以准确、规范的语音面貌去影响学生。
2、语言要讲究生动性、形象性
祁昌智提出“语言内容艺术之光―生动。”给小学生讲课,教师用直观性强的语言说话,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更直观准确的感受到事物特征。如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猜字谜的方法就比死记硬背字形结构更行之有效。比如教“碧”字时,可让学生猜字谜:“王大妈、白大妈,一起坐在石头上!”学“告”字时可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等等。还如学“确”字时,可编一个故事:有个孩子看见一只牛在吃草,拿起一块石头砸到了牛角上。放牛的爷爷说,你砸的很准,可用石头砸牛角确实不好。这样,通过“石头砸牛角”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让学生记住了“确”字。
3、语言要讲究情感性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魅力的教学语言应当是富有感情的。你精神饱满、带着满腔热情登上讲台,学生立刻就会受到你的情绪感染。你声情并茂的表达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带给他们震撼,达到感情的升华。语言的确是一门艺术,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个语言表现力强的老师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他的学生也会受其熏陶、感染,而不同于其他老师教的孩子。
4、语言要讲究幽默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思维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而不喜欢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老师。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培养儿童的幽默意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思维活跃、乐观自信。而教师如果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有的学生总有不同寻常的发现时可夸奖他:“你简直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对合作成功的小组会夸奖:“你们真是黄金搭档,耶!”这样健康的心态,幽默风趣的语言,一定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5、评价语言讲究客观公正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评价用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而且能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可谓一举三得。如“说得真好!你真棒!我为你们骄傲!让我们为自己喝彩!你的话深深打动了老师!”等等。这些丰富有变化、增加了师生间亲和力的点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评价语要做到:准确得体、诙谐幽默、机智巧妙、独特创新。
当然,除了以上语言,肢体语言也是另一类语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讲究说的语言,同时也应该强调动作语言,这也是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很多时候更应该是演员的角色,只有演员入戏了,才能使观众被戏所吸引,不自觉地跟着演员投入了自己的感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感染学生。这种真情实感除了通过教师艺术性的口语表达实现外,适时、适当的体态语言更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师富有魅力的、艺术化的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它会让我们看到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欢声笑语,感悟到学生的个性飞扬。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张周城.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2)
[2]谈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J].田汝宝.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04期
[3]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乐趣[J].王应雪.知识窗(教师版) 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