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议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策略

浅议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策略

作 者:古建忠 (广东省阳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513100)

摘   要:每个学生在最初的时候都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可以评判是非对错,随着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成长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观念会和开始产生一定的偏差,有的是积极的,也有些是消极的。而我们的学生,由于他们特殊的生理原因,使他们不论是接受教育还是成长经历都会有一定的劣势,从而可能产生更多的消极偏差。所以,老师需要具备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智障学生;德育;策略 

由于学生生理障碍的限制,老师要进行教学是困难的。这时,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为了应对各种可能造成消极道德偏差的因素,为学生树立良好健康的人格,老师必须掌握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要点。
一、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呵护每一个孩子
我们的学生由于生理上的限制,没办法像普通孩子那样快速理解老师说的话。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差,不能准确的理解老师说的话,有的时候没办法控制自己认真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走神,甚至还有一些同学有更严重的生理障碍,这些都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但是我们的老师要把他们看作是平等的,更加耐心地去对待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呵护,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尊重”就是要做到不针对学生的生理问题评头论足,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可能不会表达,但是他们听得懂别人是在谈论他的不好,这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其他人都在嘲笑自己。
“关爱”就是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帮助他们客服困难,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以一颗关爱的心,对一个学生充满期待,那么这个学生就会更加努力,更加发愤图强,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也可能会迸发出未知的潜力。
例如,在我上课的时候,会提一些小问题让同学们主动回答。每次我会准备两份奖品,一份奖励给回答正确的同学,他们准确的掌握的老师教的知识,而另一份奖励给没有答对的同学,因为虽然他们没有答对,但是勇敢的站起来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同样值得鼓励。这样,同学们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足够的关爱,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课余的时候,我还会近距离和孩子们接触,手拉手和他们做游戏,或者手把手教他们做手工,同时也拉近了我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学生更容易接受我的教育。
二、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普通式教育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要结合不同的活动形式,将教学目标融入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可以是竞技活动或是交流活动等等。老师通过这些针对性的活动,将学生认知困难的部分动作化,之后再进行加强练习。
例如,为了加强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可以举办一些竞技比赛:让学生们计时整理内务等等。这样的活动可以定期举办,为的是达到反复练习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一举多得,同学们既能学习劳动技能,学校也因此变得干净、整洁,学生在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之后,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从而更能理解父母的爱,学会感恩,学会报答。
在德育教育中,文明礼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如果老师单纯口头教学的话,学生理解困难,很难知道正确的做法,我们可以组织“文明周”活动。首先,让老师带领各班同学观看文明礼仪教学影片,通过各种音频、视频的直接冲击,学生将视觉接收到的信息直接反映在活动上,老师还可以在旁边进行现场指导,纠正学生做错的地方,并针对这些错误进行加强练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快就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文明的行为举止。
以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程度高,学习速度快,适宜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孩子更加完善、健全的个性。
三、在课堂教学上渗透德育教育的观念
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一定是课堂教育,课堂教育占有最大的比例,如果能适当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中,那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不断的将一些正确的、积极的道德观念结合在教学内容及目标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体会“爱祖国、遵法纪、讲文明、树新风”的优秀思想,学习“爱劳动、讲诚信、善待人、知礼孝”的先进作风。学生虽然比较特殊,但是他们也在发展前进当中,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从各个方面完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教材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由于我们学生的特殊性,教育成果往往不会马上显现出来,所以我们的老师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并对现阶段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估,最后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爱上课堂,才能使课堂教育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四、从历史的教学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就要真心的去爱这个国家。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教育中的重点。在历史上,战乱不断,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与守卫感。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无法体会那种情感,它便成为了一种人人必定会坚守的道德规范。
我们的学生心智不如一般人成熟,无法准确理解一则抽象的道德规范。那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就可以为他们讲一些历史故事。这样的素材有很多:为国报仇的荆轲、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自刎乌江的项羽,还有抗日时期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士们,他们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老师还可以使用更加直观的方式,那就是带领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了解历史故事,电影《梅兰芳》中有一个情节,在抗日时期,梅兰芳先生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依然留起了胡须,决定不再登台为敌人演出。这段情节突出了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历史文明,为学生展示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览博物馆,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感受我国文化历史的璀璨和辉煌,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引发更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进行了这么多学习之后,老师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小活动,比如:我国历史知识竞赛、文化交流活动、观看电影小组讨论等等,深化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印象,这对历史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有很大的利处。
五、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
道德教育一般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他的生活习惯就会体现他的道德教育水平,因此,老师要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见到老师不会打招呼,这时候,老师不能视而不见,要从每一件小事中发现进行道德教育的契机。老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想起见到老师应该说什么,这样,“老师好”这句话就成为他们印象深刻的话语,从而记住见到老师要问好这一良好道德行为,生活中还有许多小事,比如:使用过后的物品放回原位、学会使用“谢谢”和“对不起”、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等等。这些事情看似虽小,但是却能一点点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所以老师要多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将教育进行在每时每刻。
总结
总之,特殊学生的教育必定是有它的困难之处,但是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有效的方法,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教学有针对性、多样性、联系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活动、课堂以及生活各处。
参考文献
[1]那斯尔·买吐逊.历史教学中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德育研究;2015
[2]杨大明.智障儿童德育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
[3]叶宝吉.浅谈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J].福泉市特殊教育学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