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面对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教师费劲心思、冥思苦想,怎样才能使学生整体水平提高,不会有掉队的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基础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至于每个班级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后进生。后进生是班级的顽石,常常屡教不改。如何转化后进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均衡发展。必须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刻不容缓。
一、用爱关心后进生,给予其勇气
爱的力量的伟大的,犹如雪中送炭。三年级我班新来个学生叫曹立达,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很差,门门功课不及格。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属于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根本不懂教育,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在生活上缺少母爱,学习上缺少关爱,使他变得贪玩、厌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我便经常和他谈心,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关心。上课时挑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及时表扬增强信心。下课时单独给他讲解,直到会了为止。并发动全班同学关心他,为他捐赠学习用品,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不会的问题能随时请教同学。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他,同学们的力量是强大的,大家的满腔热情感化了他,他默默的改变了,开始写作业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是同学们和老师的爱改变了他,给了他前进的勇气。
二、挖掘闪光点,激励其进步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有一颗公平的心去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扬长避短。原来班里有个学生学习很差而且爱欺负同学。有一次,我发现班级散开的扫帚被人捆绑好了,而且每把都重新捆了一遍。我非常惊喜。经了解,是这个学生主动修理的,我就诚恳地表扬了他,鼓励他多做好事,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之后,他经常帮助同学,被评为“助人为乐”好少年。从学生身上寻挖掘闪光点是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用赏识性评语,增强其自信
传统的评语拘于形式,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只将学生分为“好”与“差”,使好学生更好,差生更差。因此,我将传统的评语改为正能量的赏识性评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受到激励。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在后面加上一两句激励性的评语:“你是最棒的!”“认真会更好,加油!”“你又进步了!”“老师喜欢你!”或者在后面奖励一朵小红花、一颗红五角星等等。这样,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促进。特别是后进生,只要有进步就会获得奖励,他们会为此而感到兴奋,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四、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其共同进步
首先在学生中建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倡导团结核心理念。同学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要为班级争光,不能给班级抹黑。对班级同学做的好事大力表扬,对做了错事的同学给他机会,说他一定能够改正,不会给学生造成颓丧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这样一来,班里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优秀的同学越来越多,后进生在大家的带动下有了很大的转变。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只要集体有了凝集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在这样的集体里,后进生们不再落后,和大家共同进步,对他们的转化工作自然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当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差异较大的学生,内心要有一座天平,用一颗仁爱的心使天平不会倾斜。虽然这很难,但我们要做到无愧于心。因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把爱的种子洒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爱的包容下长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赏识自己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后进生,赏识后进生。因为后进生缺点较多,思想脆弱,易和教师形成对立。教师要多去了解后进生、多去关心后进生、多找后进生谈心、多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要做到少批评、不体罚、多表扬。这样一来自然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与学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后进生们的逆反心理。可见,爱是一座桥梁,是一座惺惺相惜的桥梁,直通后进生的桥梁。教师只有把“师爱”洒向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让爱流入每个学生心田。这种爱便会在学生心中发芽,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这种爱必然会长成参天大树,植根于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