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谈小学音乐课上学生的心理特点

谈小学音乐课上学生的心理特点

作 者:王浩洁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张王小学 25500)

  随着为学生减负的教育制度的愈加深化,小学生们的玩耍时间也越来越多了。对于家长来说,既希望孩子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也希望学习成绩不会被耽误,更为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休闲活动犯难。家长们都迫切需要了解孩子的休闲心理,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那么,小学生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休闲心理呢?下面我们展开论述,以便商榷: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少  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游戏活动在小学生的休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游戏活动之所以对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游戏中可以扮演自己喜欢或者向往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使得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中不能保证、不能实现的成功感和创造欲望,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儿童经常想显示自己的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是被保护的对象。在游戏中,他们遵循自己制订的规则,不被大人操纵,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自我的欲望表达出来。这种角色的扮演起着从非现实到现实的桥梁作用,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些孩子心理上的探讨,我想无论是家长们,还是我们的老师们,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答案了,那就是让孩子放下约束去自由地发挥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小小心理,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世界,让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