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厌。怎样使教师和学生从这场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了所有中职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在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做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之后,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进行了粗略的归纳。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文化运动。“有效”,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一定的进步。如果学生经过辛苦学习,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累,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通过对“有效”内涵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点: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由学生最终的发展程度决定。反观现今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教师一提到课堂效率,往往会抱怨学生基础差、习惯差、学习兴趣匮乏,老师课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处于“逍遥游”的状态。整个课堂教学根本没有有效可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零”兴趣
中职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对学习丧失了信心,更不要提对学习有兴趣,有的甚至对文化课学习抱着一种鄙视的态度,认为到中职学校来是学习技艺的,没有必要再学习语文这样的基础学科。很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无足轻重,课上无精打采,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现象十分普遍。
二、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不够全面
中职语文教师任教的班级普遍较多,这也加大了老师了解学生的困难程度。因此,老师容易忽略这一关键环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因素考虑不够,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够,致使教学设计和要求不贴近学生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三、中职教育就业导向致使语文学科边缘化
职业教育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强调专业教育,中职语文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重视,语文课因此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地位。
四、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是导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中职语文教学和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仍然把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重点,花费大量时间 “嚼”文本,而对教材中口语交际、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基本弃之不顾。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采取单一机械的教学策略,重传授知识,灌输结论,轻能力培养,过程享受。使得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从而使得师生对教与学的兴趣降低,教学效率进入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不单单是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本身的问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属于学生与教师共同拥有的。一个和谐健康的课堂环境会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要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和蔼的态度。中职学生通常在初中时就可能经常遭受指责批评,有的甚至被任课老师边缘化。他们缺乏应有的自信,青春期特有的叛逆也可能使他们在处理师生关系上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但渴望被尊重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主动走近学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满足学生被尊重的愿望,当学生把老师当作可以信任的朋友,也就自然会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折服,从而爱上你的课。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储备。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有必要对学生原先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文素养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具体来说,可以从字音、字形的积累、词语的理解、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详尽地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进学知识传授。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习惯。学生的习惯是我们教育时能利用的资源,利用程度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平常表现出的可能都是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当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在课堂和生活中留意学生的各种习惯。只有这样做之后,教师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再者,要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大都从自己本身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忽略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有中考失败的阴影,因此对初中天天接触的文化课可能不感兴趣,但对于刚刚接触到的新的专业知识,由于好奇心驱使,他们还是具有一定的兴趣,也愿意主动学习的。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突破点,要学会巧妙地将语文学习和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块奠基石,学好语文,对于学习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他们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利用专业必学的美术知识,根据作者的景物描写画出月色下的荷塘或者荷塘上的月色。设计《我的空中楼阁》一课的教学时,可要求旅游与管理专业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写一篇导游词,并现场模拟进行导游。这样,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顺利向学生专业学习领域渗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
(三)采用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首先,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过去的课堂是“一言堂”,教师一人在讲台发挥,学生一群在下面陶醉。而中职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上课如果一味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势必缺少互动交流。而我们如果还课堂给学生,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只讲精华,而对于学生喜欢的文章、话题,应该对他们进行反复地引导,让他们尽情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直到透彻理解。这种主人翁的身份会让学生喜欢上每一节课。例如讲授《读书人是幸福人》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对“读书人到底是不是幸福人?”进行充分讨论;《世间最美的坟墓》,设计一个“你觉得托乐斯泰的坟墓美吗?美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其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过低的难度,让学生躺着都能摘到果实,会使他们觉得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而难度过高,学生跳得再高也无法摘取果实,则会让他们很快地放弃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根据林黛玉的行踪,描绘贾府平面图;分析文中三位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宝、黛爱情的悲剧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中职的学生来说就是不恰当的。分析这些目标,我们发现除了第二个目标学生“跳一跳”尚可摘到果子,其他的目标则是中职学生很难或者无法完成的。而如果稍做调整,将第一个目标改由PPT直接展示,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 用学生熟悉的电视镜头接通他们并不熟悉的封建社会豪门贵族的生活场景;第三个目标若改由教师搜集相关评论,利用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具体的感受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难度学生接受起来要轻松得多。
再者,教师可努力尝试情境教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是一个个情境的再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充分创设情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编成小品,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可以将其改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导自演。小说和戏剧,都可以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可编可演可乐,还可以在表演中找到成功和自信。这样做之后,何愁学生不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中职学生正处于对爱情懵懂又好奇的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情感特征为教材中爱情诗教学互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学生可以以“女性保持独立,还是成为附庸?”为话题展开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欣赏全诗,终将对舒婷的“保持自身的独立与尊严”深感认同。还可以将《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性别的诗人对爱情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另外,中职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是其他方面诸如体育和文艺却比较擅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适时地予以引导,为他们创设一种快乐的氛围,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动起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能够冲击学生的感官,为他们带来更多新鲜的体验,同时也更愿意身处其中,和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高楼大厦的建立需要牢固的根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好学、乐学,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丁向阳.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徐志长.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