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现实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情况却非常普遍,因此老师应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注重践行文明礼仪,从而涵养高尚的德行。
关键词:文明素养;传统文化;礼仪;现状
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礼仪素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常规工作。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其特有的传统文化里就蕴含着很多让人知礼、懂礼、明礼、用礼的素材,作为一种德育工作资源,如何去开发、运用,这是检测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一块试金石。为此,笔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性教育探索:
一、何为礼仪文明素养?
何为礼仪?“礼仪”二字分开来看,“礼者,敬人也”,“礼”是在人际交往中,既尊重别人,更尊重自己的一种道德规范。“仪”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礼仪”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标准化做法。一个人的文明素养通常体现于细节,礼仪似乎只是对一个人外在的、细节方面的要求,似乎不太重要,其实不然!外在的礼仪,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文明素养。荀子曾说:“礼者,养也。”
二、青少年礼仪文明现状
小学生在学校的礼仪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每天看新闻,总会看到那么多不讲礼仪的大人,他们曾经都是小学生啊!应该说,大部分同学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礼仪文明意识的,但仍有不少人,外在礼仪观念淡薄,内在则是思想品德滑坡。
比如我教这届学生,三年来,目睹了同学礼仪文明素养有待提升的许多片断:
个案一:汪某,性格倔强,个性十足,一次英语考试,他的答题卡因机器原因没有分数,当时还有几个同学也一样没有分数的,英语老师帮他们手改时,发现有一张没有写名字学号,为了给这类同学一个教训,就没有帮改,后来知道是汪某的。汪某拿到试卷大为不快,放学就去大声质问英语老师:“为什么你只给其他同学改,不给我改!?”言语中大有责备老师对待他不公的意思。事后经批评教育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个案二:五年级第一学期,学校组织整个年级去湛江秋游,学生李俊毅在反复多次催促后,仍未表态去还是不去。于是,我就用校迅通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告知其家长,内容如下:
“李俊毅家长你好,学校定于下周三组织五年级学生前往湛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李俊毅同学现在还没确定是否参加。所以,现在咨询你意见,如果参加,让他明天带费用来缴交;如果不参与,下周三九让他在家自行学习,也请你负责监督好当天的安全工作。”
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半个小时后,我收到了如下回复:“你去死吧。”后来才搞清楚,原来这个短信是陈某本人用家长的手机回复的,他当时一时心情不好,尽管知道校迅通短信是个善意的提醒,还是任性地泄愤。
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礼仪文明素养的教育探索
1.利用好语文课优势,促进学生礼仪文明素养的提升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圆满的精神系统,我认为,引导学生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有效促进学生礼仪文明素养的提升。语文课本身的学习内容大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如包含《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典籍,课程主讲儒家孔子、孟子的语录及思想,以及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当中就包含了太多古圣先贤的教导,学生认真地聆听这些教导,建立为人以礼的基本观念,更能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成为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
除了课本以外,本届学生开始,学校就专门开设社团活动课《利益与社交》,主要由我们语文老师负责,学习内容按学年各有不同,我们安排了指定的时间带着学生诵读这些经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他们的人格,圆满他们人生的福慧,懂得承载新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礼仪文明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2.倡导在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传统文化其实更应注重的是践行,我们教育体制因为有分数的评价体系,导致学习者很多时候都走入歧途,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只注重背诵记忆,并不注重在生活中践行。其实,哪怕是学生把众多的文化经典倒背如流,行为上却不按礼仪文明的要求来做,也是枉然。
我校结合校本课程课,开了《社交礼仪》课,专门给学生讲外在的社交礼仪和内在的涵养素质,倡导学生内强素质,外讲礼仪,做一代文明有礼的新新人类;另外,我还发起了一些班级或小组活动,设计了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在学校平时的教育常规也注重让学生践行礼义廉耻。
3.注重利用微信、QQ等网络手段,给学生以正面教育和引导
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现代教育再也不能逃避网络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有害的一面,当然也有有益的一面,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运用网络的有利一面,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好向善。
教师在自己的微信中可以多关注一些学生,有利于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动向;可以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不仅方便随时发布消息,还能引导学生多关注传统文化或有益身心的文章,引导他们学好向善。
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工作,我深深感觉到,学生的礼仪文明看似微不足道,实质上却是关乎学生内在人格素养的大事,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教养教养,重在教学中养成,这说的就是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我们的学生,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涵养,并且在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践行、养成。
参考文献
[1]徐秋梅. 和谐社会视野下小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的路径选择[D]. 华东师范大学.2016.
[2]刘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生礼仪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13.15.
[3]蔡芹. 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J]. 红河学院学报.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