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二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以古诗词教学为载体,分别从花样诵读品诗美、深挖故事明诗意、他山之石拓诗境三方面探索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词;诗美;诗意;诗境
目前,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主要是两种存在形式:一是课文内的古诗词;二是每册书的十首课外古诗词。在考试的压力下,很多老师都认为目前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目标应该与中考紧密相连,就是学生能够准确地默写出来就可以了,不用讲太多。所以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课内的就按部就班一首首讲,课外的十首,只是让学生课前读读背背就可以了。这样的教法,的确很直接地达到背诵默写的目的,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这些古诗词的美,读不出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体会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闪光点。这种死记硬背在短时期内似乎并没有对学生造成什么不良影响,但长此以往,必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负面效果。
一、花样诵读品诗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诗词用最凝练的语言,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诗词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即押韵,建筑美即格式,绘画美即意境。而音乐美排在第一,诗词之所以比其他古文流传得更远更广,就是因为它的音乐美。要感受诗词的这种音乐美,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以前的读,是以朗读为主,以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地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近现代读诗的常用形式。朗读自有它的魅力所在,但对于古诗词来说,朗读略显生硬,也过于现代,难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出诗词中古汉语的传统文化韵味。在这一点上,我开始尝试更多的“读”的形式,以读、诵、吟、唱等多种形式,使诗词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韵更好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既能熟读上口,又可以领略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古典语言的美,从而更深更远地领略到传统经典的意蕴。
新诗要朗读。借清代古文学家曾国藩的一句话“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所以,学生初次接触新诗时,我在正音之后,让学生自由大声读。第一次读得不熟,读多几次,就顺口了。
理解之后可“吟诵”。近一两年来,诗歌的吟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很热门的学问。吟诵是介于念评剧和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诗文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一种古老的学问。作为普通的中学教师,自问也还没有达到可以指导学生用古老方法吟诵诗歌的水平。所以,这里所说的吟诵,不是这种严格意义的吟诵,而是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吟诵。我小时候经常跟着祖辈听粤曲,这种古老的戏曲,除了唱,还有读白。对演员读白时的独有腔调,我记忆犹新。于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教学生用这种粤曲读白的腔调来吟诵诗词,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深挖故事明诗意
一直以来,诗词的教学,多是就诗而论诗,围绕着这首诗进行作家作品的简介,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来进行诗词的讲解。其实,每一首诗,除了诗与作者的本身,它所涉及到的内容,远远地超出了我们一般的理解。这一点认识,我是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持人苏静老师那里得来的。她的诗词教学,主张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她所指的故事,不仅仅是这首诗本身的故事,而是从这首诗牵引出来的诗词背后的文化,这个背后的文化,就是我们经常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因为这种文化牵涉到文学、历史、哲学等更深更广的内容。作为小学生,已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诗为切入点,带学生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殿堂。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情怀;(2)开元盛世的繁华;(3)“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所表现出来的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化;(4)崔九的身份也是王维的妻弟,引出王维田园诗与杜诗的比较,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王维的修禅隐逸与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5)由李龟年引出唐代的音乐文化繁荣;(6)安史之乱给大唐带来的毁灭性的影响;(7)“落花时节”体现出来的诗词意象;(8)杜甫和李龟年的相遇,与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相同意境比较等等。一首诗,可以延伸出那么多的“故事”,是很多老师都想像不到的。而这些诗歌背后的故事,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各方面的内容有着更深的理解与领悟。
三、他山之石拓诗境
近几年,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各地电视台推出了各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各类国学知识讲坛和比赛节目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央视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和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等。这些综艺节目,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寻根逐源,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既然有这么丰富的节目资源,我们何不好好利用这他山之石,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熏陶呢?
这个学期,我利用辅导课的时间,给学生播放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与学生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当学生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熟悉的诗词时,情绪特别的兴奋,觉得自己也能答出题目,是件骄傲的事情。
传统文化教育,是兼备了文化、德育、审美的多元素教育,作为语文老师,因为专业知识的特点,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比其他学科的老师更有优越性。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历史、哲理、审美、人生态度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庞宪文.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少年.2016.26.
[2]蓝冰.试论“诗教”传统的继承与演变——兼论“诗教”传统的当下意义[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5.03.
[3]唐舒敏. 品味古典诗词意蕴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