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化学教育中实现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教育中实现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作 者:周全飞 (云南宣威市第一中学 655400)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更要提高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要从创设化学情境出发,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参与地位,真正实现化学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育的主渠道,是一个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的过程,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外,还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比如在《分子》这节内容中,演示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相同状态的物质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他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变实验方法,创新实验内容
1.增加操作实验。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少的情况下,如果每一节与实验有关的化学课用课件是不实际的。有机化学反应相对无机化学反应更复杂,除了实验现象识记,反应物、生成物结构简式,化学键的断裂、形成的理解更为困难。用课件中的Flash描绘是不错的,但还有一种实验方法:从实验室取来小型球棍模型,让学生分组动手组装有机物,动手操作微观中的分子间进行的反应过程;然后让学生在讲台上一边操作一边叙述反应过程,比如哪个键断裂、又形成哪个新键、产物是什么、反应类型……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知识从感性升华为理性。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操作能力,就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2.实验器材的改变。化学演示实验多数用试管,试管小,若实验现象不明显,如少量沉淀、少量气体、溶液颜色变化,后排学生看不清,没有感性如何形成理性知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改变器材、改变方法。如用新型反应器材“井穴板”和投影仪组合利用,把实验现象放大投到屏幕之上。在Na与乙醇、Na与水性质比较中,在屏幕上能明显区分出气体产生的快慢。 
3.用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NH3的喷泉实验”,用简单的装置是否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2002年高考试题就出现了。正确答案:用手捂住烧瓶,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水被倒吸入烧瓶,形成了喷泉。而我在讲这个实验时,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探究其他方法能否形成喷泉,有的组与高考答案一样,也有别于高考答案,学生们讨论后亲自操作,用酒精洒在烧瓶底上,利用酒精挥发带走热量,使烧瓶内空气收缩,水也被吸上来,即形成了喷泉。这样做会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实验、未知事物,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基本理论课的创新教法
1.用“文学化”的教法讲授“化学键”。“化学键是分子中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在讲课时让学生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我先让学生以“友谊”为题举例,“友谊”与“化学键”有关吗?学生举出了历史上的“知音”钟子期和俞伯牙、马克斯和恩格斯怎样产生的友谊,联想怎样产生的化学键……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思维激活、精神振作、兴趣盎然,甚至有的学生把“友谊”改变为话题“爱情”,他举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识相知最后升华为“强烈的相互作用——爱情”,“原子”好比“人”相邻,接触交流才能产生“感情——强烈的相互作用”,使一堂枯燥无味的课变得寓教于乐。
2.转换角色,以融入教学情境。如演戏一样,可让学生把《元素周期律》表演一回。首先“元素周期律”是用数字排列成的一种规律,学生阅读,教师讲授,学生也会慢慢接受。为了使课堂气氛改变,把教学内容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我事先指导18名学生扮演18种元素,分三批上讲台表演:“演员们”之间表达自己代表什么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大小、主要化合价,互相比较,再板演于黑板之上。“演员”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教学内容,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把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元素的代表内容,他们不仅能把教学内容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理解枯燥的数字,变成对白。
四、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不只是一种精神,其同样重要的是创新的能力。如果没有相应的创新的基础或者是能力,那么无论试验多少次,都不会获得成功。因此,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五、结束语
        总之,化学自主学习能力是逐步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涌现出许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楠.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学.《中学生数理化》,2015年,第2期.
[2]张希鹏.高中化学探究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