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 者:周振宏 (安徽农业大学 230036)

摘   要:城乡规划专业是设计类的专业,专业涵盖宽泛的基础知识,是对城市进行全面、合理规划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因为在先关的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紧紧围绕实际,加强案例教学突出区域规划特色,提高专业学生的素质。文章简要概述了新时期城乡规划的意义,分析当前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我们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成立于2002 年(原来是城市规划),是以园林规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5 年制,采用2 .5加 2.5模式,即前2 年半为包含建筑学等基础教育为主,后2 年半为城乡规划和园林规划专业教育,着重培养为安徽地方建设服务的实用型人才。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课程体系也修改了几次现已经形成农林高校的规划专业特色,但是随着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转型期,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理念也有了新的内涵和特点,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和未来的发展。
自从2008年1月《中华人们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城乡规划逐渐纳入到我国城市规划事业中,同时对着新法的实施及经济的发展,城乡规划设计也逐渐变得复杂化,高校也专门开设相应专业进行研究及专业人才培养。城乡规划学作为从建筑学分离出的一级学科,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紧密的人居环境大学科。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城乡规划的发展,作为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1、新时期城乡规划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中推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出在新时期,应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九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对城乡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并非简单的“市”到“乡”的转变,而是应打破长期依赖建立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乡村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1]。城乡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体现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同时,城乡规划主要以城乡系统为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建立在研究城乡发展现状、解决城乡发展矛盾上,为新时期城乡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物质支撑。
2、当前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问题
自从1952年同济大学开设第一个城乡规划专业以来,到目前阶段我国各大重点高校已经全面开设城乡规划专业[2]。同时随着新的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以及城乡规划一级专业的设立,设计类课程也成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然而从实际的设计类课程建设情况来看,依旧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对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1忽视对乡村的规划
城乡规划一直属于建筑学的二级学科,所以常常受制于二元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及主体常常为城市,专业课程体系及知识体系始终围绕“城市”构建,比如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3]。专科课程内容对“城市”的偏好必然会忽视乡镇的规划,这样显然脱离了城乡规划中“城市与乡镇规划”的目的。
以城市规划为主体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能力局限于城市规划,而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地方所需的大量乡镇规划人才必然存在严重缺失的情况。因此大多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以掌握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显然不能用于乡镇规划,乡镇的布局同城市布局差异巨大,在规划上同城市相差巨大。比如对于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都齐全的城市而言,城市规划的主体在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及完善城市绿化体系。而对于到处都是绿树的乡镇而言,在规划上更关注于基础设施及娱乐文化场所的规划。如果专业人才仅仅只掌握城市规划理论与技能,显然不能满足城乡规划的需求。
2.2偏重设计类的培养
传统城市规划属于建筑学二级学科,重点课程内容关注城市物质空间规划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偏重于学生设计技巧、构思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符合传统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的需求[4]。然而,在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上,更需要的是技术性领域的“物质化”设计。传统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偏重设计类知识的培养,会导致学生过多关注图纸的设计效果、方案的创新性等,忽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的编制,这样常常会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脱离严重,同时还容易让学生掉入关注自身价值的漩涡中,使得设计公平性及公共性缺失,这样对城乡规划的合理性不利。
2.3低年级设计类合成不规范
传统城市规划设计中,专业形成低年级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建筑学专业人次培养相同的培养模式。对于传统建筑准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是重点,这为后续建筑设计操作奠定基础,起到铺垫的作用。但是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而言,低年级设计课主要为高年级城乡规划设计提供服务,服务对象同建筑专业不同,但如果采取相同的模式,就会导致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后续接触到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时,常常会感到迷茫,不能适应从低年级城市规划单一内容向城乡统一的宏观内容发展。
以建筑专业模板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虽然能够使规划同城市建筑联系紧密,满足城市规划的需求,然而却明显忽略城乡规划专业本身的特殊性,低年级学习内容同高年级学习内容的脱节,使得整个课程衔接困难,这也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降低。比如在建筑专业学习中,设计类的内容可能仅仅是从别墅、幼儿园扩展到复杂中小学到展览馆的设计,但是到城乡规划设计往往涉及10公顷用地的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学生要想适应大比例空间的规划转变,就需要具备宏观理念,如果依旧以建筑理论进行规划,不但影响规划效率,还会影响到规划的合理性。为此,针对低年级城乡规划设计课程,应摆脱传统建筑课程设计模式,探索出符合高年级城乡规划设计的课程。
新形势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规划的现实意义更加突出。为了满足新形势城乡规划的需求,应深化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改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3.1完善设计类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城乡规划理念的不断深入与贯彻,美好乡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视,使得以往一直被大众所忽视的村镇规划也成为当前规划界研究的焦点内容。为了满足城乡规划建设的需求,各大高校有义务、有责任为输出一大批具备城乡规划理论与技能的人才[5]。为此,高校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中,需要转变以往以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理念,将“城市、乡镇”整体规划思想贯穿到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关注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得新的教育体系除满足城乡规划建设外,还需适应国家建设美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的需求。
3.2重新规划低年级设计类课程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采用与建筑学相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对城乡规划而言,设计课程作为低年级课程教学的基础与重点,需注重培养学生处理空间的能力,掌握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及规划训练,以为高年级的规划设计提供服务。低年级规划教学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1)在低年级设计类课程中,可引入城乡规划管理概念,将规划设计条件解读引入建筑设计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建筑设计同城乡规划的关系,这对学生城乡规划管理及建设设计控制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低年级教学还应对设计条件进行解读,诸如城乡规划中对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进行分析与考量,让学生明白为何要这样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思考建筑美学价值完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2)注重调查与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时需要从城市规划层面对规划区域的交通、周边情况以及区位进行调查及分析,根据规划项目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如规划设计制定的经济、政治政策等,使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就能够掌握城乡规划的工作方法。(3)注重建筑同周边的环境以及建筑同城市之间的关系,降低设计中同城乡规划内容无关系的内容,比如关于建筑设计中的材料、水、电等可忽视,因为这属于具体建筑设计的范畴,将其加入宏观性的城乡规划设计中显然不合理[6]。此外,还需要对规划区域环境中的有利及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环境对于建筑物的造型、体型、风格及高度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影响,保证建筑能够和谐融入到规划设计环境中,体现规划设计的协调性特征。(4)针对城乡规划设计低年级到高年级跨度大、衔接不自然等因素,在低年级的设计类课程,需要依据城乡规划专业一级学科需求,作出适当的调整。在专业教学开始阶段,除了进行基本的技法教学外,还需要增加关于城市空间、乡村特色、城乡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居住群的规划设计上,增加住宅组团以及住宅建筑单体设计,这为高年级城乡规划设计专业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3.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城乡规划专业集政策性、经济性以及社会性于一体,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应用传统教师单纯讲解的方式,很难让学生掌握城乡规划的知识与技能。在新形势下,城乡规划需要学生具备空间规划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专业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7]。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设计类课程教学为例,教师需要结合相关的理论课程,确定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如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上,需要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城市经济产业规划等融入到总体的规划设计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是转变为双向及开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4、结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对高校城乡规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应牢牢把握机会,加快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依据专业特点及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做针对性的设置,将专业主干的设计类课程纳入到城乡规划教育体系中,使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光杰. 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规划师, 2011, 27(10):111-114.
[2]杜冰, 张建设.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农林教育版, 2014, 16(3):73-76.
[3]白宁, 段德罡. 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建筑设计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改革[J]. 城市规划, 2011, 35(12):70-74.
[4]程兴国, 高华丽, 李慧勇. 转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3,16(33):152-154.
[5]英浩.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25(1):174-176.
[6]管欣, 汪兴毅, 李丹. “城乡总体规划原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农林教育版, 2017,22(3):60-64.
[7]张国坤, 林从华, 杨芙蓉,等. 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24(4):159-163.